初秋的玉門市清泉鄉甘溝橋生態産業園,日光溫室整齊排列,棚內人參果、無花果生機盎然。這座始建於2010年的産業園,如今不僅以溫室托起農戶“錢袋子”,更書寫着一座大棚多重收益的振興新賬本。這背後,是清泉鄉“與其借力發展,不如主動出擊”理念的生動實踐,是黨建示範引領下,鄉村組三級合力、聯農帶農闖出的增收致富路。

第一筆賬:棚租穩收“基礎金”
走進種植戶李潔的溫室,金黃圓潤的人參果挂滿枝頭。“這棚是村集體的,我承包種植3個棚,每年交租金2000元,自己凈賺4萬元。”李潔説。在清泉村,像這樣的承包戶有6戶,以“保底租金+利潤分紅”模式聯營,增加集體收入8萬元。今年,産業園爭取98萬元銜接資金實施舊棚改造提升,對49座“高齡”溫室進行墻體加固、通道整修。工程基本完工,煥然一新的溫室更成了搶手資源。政府資金還撬動了農戶參與熱情,戶均再投入1萬元用於棚體改造,産業園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

第二筆賬:訂單綁定“增值金”
産業園西側的玉門市豐泉商貿有限公司配送車間裏,工人們正將新鮮蔬菜裝箱發車。“以前種菜沒保障,現在村集體發菜苗、包銷售。”何天祥展示着訂單合同。由村集體提供適銷菜苗,公司保底收購,他家兩棚蔬菜年增收1.5萬元。這種“村集體供苗+農戶種植+公司包銷”模式,讓49戶農民吃下定心丸,更解決了40座集體大棚的“空茬”難題。豐泉商貿公司,正是清泉村去年盤活合作社閒置資産、發揮黨建作用牽頭成立的。它立足服務國道經濟,為周邊企業、商戶、百餘戶群眾提供糧油果蔬供應,更打通了“出隴入浙”通道,與甘肅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對接,將特色農産品銷往杭州、衢州等地,年營業額已突破100萬元,預計為村集體分紅8萬元。面對運營難題,村集體雇用專業團隊負責進購配送,自身則專注訂單簽約與賬務核算,實現了村企高效合作。

第三筆賬:務工轉化“薪金”
下午四點,種植戶李晨摘完自家大棚的人參果,轉身走進商貿公司開始分揀工作。“早晚管自家棚,白天在公司上班,兩份收入全年能掙5萬多。”隨着商貿公司業務擴張,産業園配套服務也在升級。村集體搶抓“農家樂”獎補政策,盤活生態搬遷廢棄資源(水缸、石磨、木材等),在産業園西側打造特色餐飲項目,開發民俗面點、人參果雞、羊肉分割包裝、漁業循環養殖等業態。這些項目已吸引多家意向主體洽談,村集體以場地、業務、管理等資源入股,採用“保底租金+利潤分紅”模式,預期年增收8萬元。商貿公司加上配套餐飲項目,為産業園新增穩定崗位30余個,帶動勞務增收超百萬元。清泉村黨支部書記李剛説:“農民變工人,月薪3000元,比過去單打獨鬥增收四成。”
站在新栽的700株松樹下,産業園新的規劃圖徐徐展開,研學旅行基地正在平整土地,親子農園的框架已初見雛形。清泉鄉正持續盤活周邊資源,計劃利用産業園周邊198畝耕地,通過招商引資實施鄉村振興産業融合發展三期工程,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布局農産品産銷、精深加工、研學旅行、倉儲物流、文化體驗項目,打造酒嘉及周邊生態游、近郊行目的地。利用閒置農房,改造升級特色民宿、主題農莊、親子農園,舉辦鄉村音樂節、美食品鑒節,發展康養休閒農業。開發活水養殖、休閒垂釣、古木祈福、遺跡探尋、露天燒烤、摩托越野、房車露營等項目,寫好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清泉鄉副鄉長呂克瑋指着遠處的312國道説:“我們的新賬本才剛翻開——年底民宿開業,來年音樂節落地,這條增收路要帶着更多鄉親走下去。”(謝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