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持續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肅南創新探索“陣地跟着群眾走、服務圍着需求轉”模式,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推動文明實踐由“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躍升,讓文明芬芳浸潤城鄉每個角落。
打破固定場所限制,將文明實踐的根須深扎於群眾生活。在紅灣寺鎮,7個“紅石榴”暖陽幸福驛站如明珠般嵌入社區廣場、小區門口,配備暖心設施,成為快遞小哥的“充電站”、老人的“休閒角”、孩子們的“書香屋”。裕興社區聚力打造“互嵌式社區+開放式樓院+紅石榴驛站”品牌,聚焦“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推動轄區各民族居民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生動演繹了“陌鄰”變“熟鄰”的溫馨圖景。
如何讓忙碌的牧民、不便的老人共享服務成果?肅南的答案清晰而堅定:資源動起來,精準對接需求!依託高效便捷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雲平台,“指尖點單”成為常態,服務響應限時高效。康樂鎮牧民微信群求助“疫病防治”,獸醫志願者當日攜藥箱趕赴牧場;大河鄉老人預約體檢,流動醫療車一週內駛入草場氈房;皇城鎮創新“馬背宣講隊”、雙語微講堂,將黨的理論和政策直抵牧戶家中、牧場一線,讓黨的聲音扎根草原深處。
圍繞牧民最關切的“羊袋子”“奶罐子”,由“土專家”和科技特派員組成的志願服務隊,在接羔育幼、疫病防控的關鍵期,把“田間課堂”搬到“牧場一線”。今年,全縣開展“上門指導+現場教學”200余場(次),惠及牧戶超1.1萬戶。
為破解部分站點活動“水土不服”、資源閒置的難題,該縣以“驛站聯動”破局,讓優質資源“轉”起來、活起來,通過“陣地共用、活動共辦、輪轉使用”的模式,讓有限的資源在流動共享中釋放最大效能,小驛站真正釋放出服務大能量,文明的觸角隨着資源的汩汩流動,不斷延伸、深化。
如今在肅南,從社區溫暖的“紅石榴”暖陽幸福驛站,到牧區流動的志願服務點,再到穿梭於草原的科技大篷車志願服務隊,文明實踐如源頭活水,滋養浸潤着各族群眾的心田。全國文明城市的幸福之花,在祁連山腳下絢麗綻放,這流動的風景線,正將惠民政策、文明新風和溫暖力量,傳遞到全縣的每一個角落。(梁 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