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碩果盈枝,隴原大地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希望。近日,記者走進環縣演武鄉,只見連片的玉米挺拔茁壯、蕎麥花開四野、辣椒紅綠相間、谷糜穗粒漸滿;農人們忙着進行秋糧田間管理、發展特色産業,一幅豐收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黃家山村,村民謝艷正和家人一起忙着為十幾畝大豆玉米鋤草。經過幾場有效降水後,玉米長勢良好,已經有兩米多高,中間帶狀間作的大豆更是得鬱鬱蔥蔥,藤蔓上挂着沉甸甸的豆莢。據謝艷介紹,往年種張雜谷比較多,今年因為前期受旱嚴重,進行了玉米大豆復種,目前來看長勢很不錯。“再有一個月就可以進入豐收季,以前擔心復種長勢不好,現在看來,既保證了玉米不減産,還能多收一季大豆,一地雙收,很不錯嘞。”
據了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是演武鄉今年重點推廣的技術。據當地農技人員介紹,大豆玉米套種能夠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同時減少水分蒸發,是應對乾旱的有效措施,全鄉累計復種4000畝。“採用此技術,不僅可以節約機械播種費用,更能在穩定玉米産量的同時,新增大豆産量,每畝綜合增收可達千元左右。”

在楊家洼村,王應宏正帶領妻兒在辣椒種植基地鋤草。一株株辣椒苗長勢旺盛,沉甸甸的辣椒挂滿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着誘人的光澤。“這是首次嘗試種植辣椒,比想象中好很多。”王應宏介紹説,這是最後一次鋤草,再有半個月就可以陸續採摘了。
夏糧歸倉,秋管正酣。秋糧産量佔全年糧食生産的大頭,其田間管理至關重要。據了解,今年演武鄉共種植玉米、豆類、馬鈴薯、糜子等秋糧近7萬畝,瓜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近5000畝。時下,正值秋糧作物産量形成的關鍵期,演武鄉多措並舉,全力抓好以抗旱防澇、病蟲害防治、施肥補養為重點的田間管理工作,為秋糧穩産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在穩住糧食安全基本盤的同時,演武鄉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推動農業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曳郭咀村肖登寶已經養蜂六七年了,記者在他家院子看到,13個箱蜂一排排錯落有致地擺放着,蜂箱入口處的蜜蜂進進出出。肖登寶小心翼翼地開箱查看蜜蜂的狀態,成群的蜜蜂圍着他來回飛舞。不一會兒,他喊來妻子和他一起搖蜂蜜,金燦燦的蜂蜜順着搖蜜機的轉筒流淌……豐收的喜悅映照在夫妻二人的臉上。“今年秋季雨水好,每個花季都趕上了,我們一年采收三次蜂蜜,大概300斤左右,全是天然成熟蜂蜜,産量高,純度高,不愁賣。”説話間,肖登寶向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農忙之外經營,每年還能多一兩萬元的收入,心裏和吃了蜜一樣甜”。

李有發是曳郭咀村的突發困難戶,鄉村兩級共同謀劃,鼓勵其發展特色産業提高收入。今年五月份,他選購優良包菜籽進行育苗,趁着夏至時節栽種包菜2000多棵。眼下,一棵棵油亮飽滿、葉片緊實的包菜,宛如鑲嵌在大地上的綠寶石,滿目青翠,惹人喜愛。“兩畝地,收入怎麼也能超過2萬元了。” 李有發一邊忙着噴灑農藥,一邊告訴記者。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演武鄉圍繞“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堅持以草羊産業為主導,統籌推進特色優勢産業轉型升級,着力構建“一主多副”的産業富民格局。演武鄉鄉長李建琨&&,下一步,鄉上將繼續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不斷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提升糧食生産能力。同時,將持續做大做強特色産業品牌,延長産業鏈條,讓特色産業釋放出更大的增值效益,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的壯美新圖景。(記者:喬 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