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的甜水鎮秋意初染,景色正濃。晨露在酸棗葉尖閃爍,朝陽為千畝酸棗地嵌滿了綠瑪瑙般的翠綠小果;5.6萬畝蕎麥正處盛花期,紅白相間的小花織成花毯,引得養蜂人帶着蜂箱前來“駐村”,嗡嗡聲裏藏着蜜的甜香;9300畝玉米翻涌着綠浪,紅纓在風中搖曳,泥土的芬芳混着豐收氣息撲面而來;養羊場裏,波爾山羊的咩咩聲此起彼伏……這片曾因“苦水”得名的土地,如今以多元産業釀出生活的“甜”,滋養着一方百姓。

合作社引領,酸棗玉米雙豐收
沿新修的産業路進入高崾峴村,1470畝酸棗地率先映入眼簾。三年樹齡的酸棗苗已長至齊腰高,拇指大的青果挂滿枝頭,葉片在陽光下泛着油光。


“2023年抱着試種的心態,只種了50畝,主要為了測試酸棗的抗旱能力和越冬情況,2024年擴到740畝,今年種植面積達到了1470畝。”環縣隴源同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生富蹲在地裏,指着修剪整齊的枝幹介紹,“一般都是五月栽苗、六月定根,開春剪側枝、打頂芽,一年三除草,三年挂果穩當得很。”科學管護讓酸棗成了高崾峴村的“搖錢樹”。

每畝270株的密度下,初果樹單株産3-5斤,盛果樹可達10斤,按市場價測算,畝産收益能超2萬元。合作社為了帶動本村農戶增收,流轉了當地1500畝退耕還林地,與農戶約定“五年後凈利潤對半分”,並常年提供務工崗位。“我一年在這兒幹80天零活,能掙14000元左右!”正在鋤草的高崾峴村村民李彩蓮擦着汗,笑盈盈地説道。

不遠處,1200畝玉米地更顯壯闊。纓穗鮮紅,果實飽滿,黑色滴灌帶在田壟間織成網,水珠精準滲入根係,三年的水肥一體化技術讓畝産穩穩站在1500斤。如今的高崾峴村,早已不是單一作物的“旱垣”,520畝柴胡、350畝連翹、150畝西梅、100畝海棠與酸棗、玉米交錯成林,昔日乾旱地蛻變成助農增收的“綠色銀行”。

農戶齊發力,種植豐景展笑顏
午後的艷陽為趙掌村的田野披上了一層秀麗的明紗,3100畝蕎麥正值花期,紅白相間的小花綴滿枝頭,遠遠望去像是鋪了層花毯。山風吹過,花海起伏,引得蜜蜂嗡嗡作響,也引來了外地的養蜂人。蕎麥作為甜水鎮的傳統作物,不僅適應本地環境,還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趙掌村黨支部書記朱智謙&&:“今年,趙掌村蕎麥種植,可為村裏農戶增收8.64萬元。”

甜水鎮盛産蕎麥的優勢不僅為農戶增收,還促生了一些蕎麥加工的企業,環縣榮康糧油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主要生産蕎麥麵和蕎麥榛子。環縣榮康糧油有限公司負責人樊世棟&&:該合作社年收購及其周邊鄉鎮蕎麥400噸,年銷售額約400萬元。

“好雨潤物,黃土生金”。今年季夏的及時雨,為甜水街村400畝洋芋的旺盛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田間洋芋的藍色小花剛謝,蓬鬆的泥土已微微隆起,正是塊莖奮力生長的跡象。據悉,該村今年洋芋種植面積達400畝,預計畝産3000斤,總收入約9.6萬元。
洋芋種植不僅為當地農戶帶來可觀收益,還帶動了周邊農産品加工業發展,在甜水街村,洋芋被用來作農産品深加工,製作成澱粉和粉條等,進一步拓寬了産業道路。農戶們用辛勤耕耘澆灌出幸福果實——洋芋成為他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政策引客來,養羊産業添活力
“能給國家體育總局的國家隊運動員供的羊肉,錯不了。我一直很注重健康食材,環縣能産出健康食材,這裡的環境、土壤和草,還有鹼性的水,能中和羊肉的酸味,這是其他地方羊比不上的。”來自河南登封的養殖大戶米會昌説道。甜水鎮憑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優厚的政策支持,不僅活躍了當地養殖市場,還吸引着外地養羊戶前來發展,米會昌便是其中之一。
得益於甜水鎮的利好政策,米會昌成為了高崾峴村的“新村民”。當地為其提供的5畝養殖場地,年租金僅1萬元,還配套了草料棚及3&&型機械,水電費也享受優惠。在村集體的便利支持下,米會昌按每年養殖凈利潤的5%向村集體分紅,每兩年結算一次,為村集體帶來了穩定收益。

“今年年初,我開展了河南的波爾山羊與本地山羊的雜交實驗,目前存欄150隻,年出欄量達200隻。下一步將根據市場行情,逐步把養殖規模擴大到1200隻,預計年出欄1500隻,年收入可達30萬元左右。”米會昌還計劃租賃當地農民1000多畝土地種植羊草,或收購農戶種植的牧草,以增加農戶收入,甚至考慮將部分養殖任務承包給本地村民。
金秋初季,豐收在望。漫步甜水鎮沃野,酸棗綠、蕎花紅、玉米黃、羊兒肥,環縣甜水鎮多元産業的蓬勃發展,正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我們將繼續立足實際,不斷優化産業結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凝聚各方力量,持續推動全鎮産業發展,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甜水鎮鎮長陳冠旭介紹,甜水鎮的“甜”日子,正順着22萬畝田壟與9.1萬隻羊形成的種養經濟,悄然流淌進每一戶人家的心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