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村組道路,改變的不僅是出行的方式,更是改變着鄉村的發展軌跡。在環縣的黃土溝壑間,新修的村組道路如血脈般延伸,將經濟的發展與群眾生活的保障緊密相連。這些道路不僅鋪就了出行的便利,更勾勒出鄉村振興的“希望圖譜”。

在環縣曲子鎮高李灣村馬原至鄭家垣的這條路上,過去,一場大雨就能讓土路變成“泥潭”,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拉運物資等都成了難題。如今,在施工現場,機械轟鳴聲在山峁溝壑間回蕩,壓路機正緩緩碾過新鋪的瀝青路面,即使熱浪裹挾着瀝青蒸騰的熱氣撲面而來,也阻擋不了施工隊前行的腳步;即便汗水浸透衣衫,暑氣讓人喘不過氣,也澆不滅工人的熱忱。

施工現場的熱浪中,運輸車隊的轟鳴聲與攤鋪機的作業聲交織成一首奮進的交響曲。王師傅駕駛着重型自卸車,往返於料場與工地之間。他搖下車窗,用沾滿油漬的毛巾擦了擦順着臉頰滾落的汗珠,“我們五輛車要確保20車砂石料準時到位。”他的身後,10余名工人正配合攤鋪機作業,鐵鍬與碎石碰撞聲此起彼伏。
“溫度越高,瀝青壓實效果越好。”曲子鎮高李灣村馬原至鄭家垣油路工程技術員拓生憲抹了把臉上的汗珠,黝黑的皮膚在陽光下泛着油光。
這條路連接了高李灣村馬原到鄭家垣的村組道路,惠及周邊60多戶300多名群眾。“油好這條路,圓了我們多年的心願,生活方便多了。”高李灣村監委會主任張萬明望著這條蜿蜒在溝壑間的黑色綢帶,臉上寫滿期待。

與此同時,在木缽鎮曹旗村至郭南垣村油路工程的施工現場,已是塵土飛揚,挖掘機的鏟鬥一次次深入山體,將堅硬的黃土填充到山溝。“這裡原本是條深溝,村民們要去對面得繞行很長時間。”木缽鎮曹旗村至郭南垣村油路工程技術員解平平站在新開挖的路基旁,不遠處,幾輛壓路機正在來回碾壓新鋪的路基,沉重的鋼輪過後,松散的土石變得平整堅實。他指着遠處山垣上的院落説道,“我們挖了61萬方土石,硬是在這大山裏開出一條路來。”陽光直射下,新修的路基像一條土黃色的巨龍,蜿蜒盤旋在群山之間。
在橋梁施工區,電焊的藍色弧光不時閃爍。十余名工人正熟練地綁扎蓋梁鋼筋,汗水順着臉頰滑落也顧不上擦拭。解平平手持圖紙,正在核對鋼筋間距。“這座橋長35.04米,是整條路的控制性工程,目前橋墩施工已完成,即將進行模板支護和混凝土澆築作業,包括承&與橋板等關鍵結構。”他的聲音幾乎被旁邊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鳴淹沒。
“6月12日開工以來,我們已完成90%路基施工。”現場負責人穆建生指揮挖掘機作業,他的襯衫後背已經濕透,緊貼在身上。“這條全長8.83公里的油路,工程正按計劃有序推進,預計9月底就能竣工通車,完成後將顯著提升該路段的通行能力。”

“我們結合近年村組道路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在建設過程中對黃土固化技術持續探索,堅持因地制宜,因路施策,根據每條道路的地形地理條件及當地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建設方案,針對不同路段採用相適宜的固化築基方式,破解我縣農村公路建設成本高、砂礫材料匱乏的瓶頸,以技術革新助力農村公路建設‘換道發展’,為農村公路建設降本增效發展提供有效方案。”環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黃志鵬介紹。
路,是希望,是未來,一條條村組道路正以堅實的步伐,丈量着鄉村振興的進程,成為連接群眾心坎的“幸福紐帶”。據悉,2025年環縣實施自然村組路建設40公里,總投資4564萬元,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預計10底全部完工;實施養護維修工程14.6公里,總投資970萬元,預計9月底完工;同步推進安全生命防護工程30公里,總投資462萬元,預計9月底完工。(記者:史珊 實習生: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