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初秋時節,環縣各鄉鎮的45萬畝蕎麥花迎來盛花期。晴空之下,一片片、一壟壟蕎麥花枝枝簇擁、競相綻放,微風吹過,花稈搖曳,與藍天、白雲、黛青色的山巒相映成趣,構成獨特的田園風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拍照“打卡”。

走進南湫鄉代家洼萬畝蕎麥種植示範點,眼前的景象更顯壯闊:白色與粉色的花朵交織綿延,似雲霞飄落又若錦緞鋪地。成群蜜蜂沉醉其間,“嗡嗡嗡”地來回穿梭;遠處群山起伏,大風車悠然轉動,羊群低頭啃食青草,與蕎麥花海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清新柔美的山野畫卷。

“蕎麥花現已全面進入揚花期,這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期。最近雨水充足,從目前的長勢來看,預計每畝能産200斤左右,再有一個多月就能采收。”秋雨過後,代家洼村黨支部書記徐立卓和村上種植大戶第一時間來到蕎麥種植示範點查看長勢。

“代家洼村示範點共種植蕎麥2.5萬畝,全村1221人、361戶,家家都種蕎麥,種植上百畝的農戶有180多戶,品種涵蓋紅花蕎麥和白花蕎麥。”他指着面前大片隨風搖曳的蕎麥花向記者介紹。
南湫鄉境內溝壑縱橫、梁峁交錯,高寒多風且日照充足,土壤以黃綿土為主,土質松散,十分適合蕎麥生長。
據了解,蕎麥作為小雜糧的一種,生長周期短、適應性廣、抗旱能力強、生長髮育快。在農時安排上,其耕翻、播種到管理環節通常在其他作物之後,可有效調節農時,助力農業生産全面安排,實現低投入高産出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南湫鄉積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種田,提前謀劃、跟蹤穩效,推廣小雜糧等適宜本地氣候、風險小效益高的作物品種,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主糧産量低的短板。隨着群眾生活水平提升和農業科技發展,市場對小雜糧的需求不斷加大,蕎麥種植逐漸成為南湫鄉種植戶穩産增收的主要途徑。
南湫鄉政府鄉長王泰驍介紹,今年上半年乾旱,鄉里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尤其在下半年全面推動夏糧復種蕎麥,全鄉蕎麥種植面積達4.13萬畝,其中復種面積1.89萬畝;同時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打造萬畝蕎麥種植示範點,目前全鄉蕎麥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記者來到秦團莊鄉新峁村時,輕盈粉嫩的蕎麥花開滿了田野。站在高處俯瞰,連片的蕎麥地宛如綠色海洋,一簇簇粉白色的蕎麥花點綴其間,如繁星閃爍。
村民王磊望著自家80畝蕎麥地,滿心歡喜地説:“這幾年,鄉里鼓勵我們種蕎麥,不僅提供種子和肥料,還有農技人員手把手指導。蕎麥耐旱、生長周期短,今年墑情又好,肯定能有好收成!”像王磊這樣受益於蕎麥種植的農戶,在秦團莊鄉有1000戶左右。截至目前,全鄉蕎麥種植面積達3.5萬畝。
在産業發展中,秦團莊鄉不僅注重擴大蕎麥種植規模,更着力延伸産業鏈、提升産品附加值,實現“一田多收”。
當地依託豐富的蕎麥資源,引進多家農産品加工企業,開發出蕎麥麵、蕎麥茶、蕎麥醋等一系列特色産品。這些産品憑藉綠色、健康、營養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暢銷市場。
同時,蕎麥花期長、花量大、蜜質優,是中蜂理想的蜜源,不少農戶在種植蕎麥的基礎上發展養蜂産業,生産的蕎麥蜜口感醇厚、營養豐富,成為市場搶手貨,讓“一田多收”的效益更趨顯著。
環縣素有“中國小雜糧之鄉”的美譽,是慶陽地區乃至甘肅省的蕎麥主産區,今年共種植蕎麥45萬畝。蕎麥麵適口性好、食用價值高,用蕎麥麵、蕎麥糝子加工成的蕎剁面、饸饹面、涼粉、蕎面油圈圈等,都是有名的地方風味食品。近年來,環縣持續將蕎麥産業作為特色富民産業加大扶持力度,推動一些企業加工生産出多種特色産品,使産業鏈條進一步延長、産品附加值逐步提升,農民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記者:郭海霞 張 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