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政務服務中心始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主要抓手,以政務服務“加減乘除”為重要導向,構建起高效、便捷、公平的政務服務體系,讓群眾和企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
做“減法”,精簡流程,減輕負擔。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制度性成本,為市場主體和群眾“松綁減負”。一是精簡審批事項。全面梳理行政許可、備案等事項,取消無法律依據的審批,合併重復事項,讓企業開辦“多證合一”“一照通行”;推行“告知承諾制”,對具備條件的事項,由企業承諾符合要求即可先行辦理,事後核查監管。二是壓縮辦理時限。明確各事項辦理“最短時限”,推行“容缺受理”,非核心材料缺失時先受理,後續補齊,如企業註冊登記從原來的1—3個工作日壓縮至0.5個工作日;清理“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通過數據共享替代群眾跑腿。今年以來,全市事項時限壓減率達96.62%,即辦事項佔比達89.35%,辦事平均跑動次數縮減至0.05次。三是降低企業成本。推行“零收費”服務,提供免費複印,設立自助辦稅區,簡化稅費申報流程,通過“一鍵申報”“自動算稅”減輕企業財務負擔。
做“加法”,拓展服務,提升溫度。擴大服務供給、優化服務體驗,從“群眾找服務”轉向“服務找群眾”。一是拓展服務渠道。構建“線上+線下”融合體系,線上完善“一網通辦”平台,實現“不見面審批”;線下優化辦事大廳“一站式”服務,設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企業開辦、醫療保險、辦稅服務等11個“綜合窗口”。同時,推行“上門服務”“延時服務”“預約服務”,最大限度便利群眾辦事。今年已預約上門取件4件,開展“提前服務”“延時服務”130餘人次,免費郵寄政務服務事項辦理結果1155件。二是強化個性化服務。針對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對重點項目配備“幫辦代辦專員”全程跟進,對不識字、不會使用申請軟體系統和年齡超過60歲的老人實行全程幫辦服務,今年已為天水易衡機動車檢測交易中心建設項目、秦州區公共實訓基地等項目的62個事項提供幫辦代辦服務;為601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實行全程幫辦服務。三是加強政策供給。創新推出政務微講堂,累計拍攝併發布40期政務微視頻,主動推送惠企政策,涵蓋稅務、醫保、衛健、司法等多個民生服務領域,瀏覽量達12.8萬人次。
做“乘法”,創新賦能,放大效能。借助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放大服務效能,讓“1+1>2”的效應落地。一是數字化賦能。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升級,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實現“智能審批”;建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數據共享平台,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跨省通辦。二是標準化提效。制定政務服務“全流程標準化”,926個事項實現了市、縣(區)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打破了市縣(區)區域界限;穩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2024年兩批21個“高效辦成一件事”已全部上線運行、2025年新公布的“高效辦成一件事”已有11個集成主題上線試運行。今年以來,全市“高效辦成一件事”共辦理44310件。三是協同化增效。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企業開辦時,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同步受理、並聯審批,實現“一表申請、一天辦結”。同時,引入第三方機構,如快遞、銀行,協助辦理部分環節證照郵寄、費用代繳,提升服務效率。
做“除法”,破除壁壘,優化環境。清除體制機制障礙、破除服務“中梗阻”,營造公平透明的政務環境。一是破除部門壁壘。通過“一把手走流程”推動數據共享,明確各部門數據開放責任,避免“踢皮球”。整合監管力量,推行“雙隨機、一公開”聯合監管,避免多部門重復檢查干擾企業正常經營。二是清除作風頑疾。通過“好差評”制度讓群眾實時評價服務質量,倒逼工作人員提升服務態度。自“好差評”活動開展以來,企業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2025年線上好評率100%、線下好評率99.79%。同時,規範執法行為,明確行政處罰的“裁量標準”,避免“人情執法”“選擇性執法”。三是消除數字障礙。在推進數字化政務的同時,保留線下窗口和紙質材料通道,為前來大廳辦理業務的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提供“一對一”技術協助,持續提升群眾辦事便利度和體驗感。(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吳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