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網格長上門幫老人認證養老金,到小區裏新安裝的電動車充電樁;從樓院小區增設的健身器材,到“15分鐘便民服務圈”的便捷高效,近年來,肅州區金泉路社區以“零距離”服務為抓手,聚焦群眾身邊的“微需求”,辦好一件件“微實事”,讓民生溫度直抵人心,用點滴關懷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感。
服務下沉,讓便利“觸手可及”
“以前辦社保轉移要跑幾個部門,現在社區服務站就能一站式搞定,前後不到10分鐘。”在金泉路社區,剛辦完業務的居民劉女士拿着回執單,對“家門口的便民服務”讚不絕口。近年來,社區打破便民服務“高墻”,推動社保、醫保、臨時救助等高頻事項向網格下沉,通過“一窗受理”“全程代辦”等模式,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讓“辦事不難”成為生活常態,讓群眾感受到“家門口的溫暖”。
精準對接,讓需求“有呼必應”
“我是怡和家園小區的居民,因下面一樓門店裝修,電線挖斷,我們整棟樓的用電不穩定,這家裏電器受損怎麼辦?能不能趕緊修修?”午夜12點多社區值班電話接到了居民的緊急訴求。社區網格長火速趕往現場&&物業及供電公司緊急處理居民用電問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修,整棟樓已正常供電,居民群裏滿是“點讚”。這些“微實事”看似不起眼,卻精準對接了群眾的日常期盼——就像給老舊單元樓裝一盞聲控燈,照亮的不僅是樓道,更是群眾對社區的歸屬感。
共治共享,讓溫暖“雙向奔赴”
“我每天都能按時吃上熱乎飯,志願者還會陪我聊聊天,即便孩子不在跟前,我也不會孤獨。”社區82歲的張奶奶熱情地説。像這樣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社區還有好幾個,社區組織網格長及志願者每天輪流當“服務員”,既解決了老人吃飯難,又讓鄰里情在煙火氣中升溫。這“零距離”服務的背後,是多方力量的攜手參與。社會組織提供養老服務、兒童託管服務,居民志願者參與環境整治、矛盾調解,這些忙碌的身影,已成為社區裏流動的“溫暖風景線”。這種雙向奔赴的溫暖,讓“微實事”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下一步,金泉路社區將繼續把“零距離”服務做深做實,在現有便民服務基礎上持續細化服務顆粒度,緊盯群眾新的“微需求”,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讓每一件“微實事”都辦在群眾心坎上,讓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暖不斷延續、愈發濃厚。(丁海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