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榆中縣第三中學安置點:暖心的飯菜 暖心的人-新華網
首頁> 正文

蘭州榆中縣第三中學安置點:暖心的飯菜 暖心的人

2025-08-10 09:09:22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關注榆中縣山洪災害】暖心的飯菜 暖心的人

  ——榆中縣第三中學安置點特寫

 

  榆中縣第三中學臨時安置點食堂工作人員正在為大家蒸花卷、蒸饅頭。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丁凱

  8月9日清晨,榆中縣第三中學的食堂裏,剛出籠的花卷冒着熱氣,鍋裏的小米粥泛着清香,一旁的桌子上,香蕉、蘋果、麵包一應俱全……

  負責做飯的馬佔軍係着圍裙,正和幾名同事合力將沉甸甸的蒸籠抬到餐&前。“來了就得讓鄉親們吃口熱乎的,吃飽了才有力氣。”馬佔軍説。因傷本應在家休養的他接到通知後,義無反顧地趕到學校,迅速燒火起爐,備好飯菜。

  這裡是榆中縣山洪災害受災群眾轉移安置點之一。前一天晚上9時,當來自馬蓮灘村的170余名受災群眾陸續抵達這個臨時安置點時,乾淨的宿舍、溫暖的床舖、熱騰騰的飯菜都已經準備好了。

  “臨時落腳,卻被大家這麼照顧着,我們心裏暖暖的。”受災村民張府恩正在馬蓮灘村5社的食堂裏與家人一起吃早飯。一碗小米粥、兩個花卷和一個雞蛋……一頓熱氣騰騰的早餐讓他們一家人打心底裏感受到了溫暖。

  15歲的少年水淼宇正和小夥伴們坐在一起,一口花卷一口榨菜吃得很香。“從下雨那天夜裏開始我就沒睡過一個好覺,直到來了安置點,心裏才不害怕了。”水淼宇説。

  “8日下午3點,我們接到了學校要作為安置點的通知,4點整全校45名老師就都趕到了學校。”榆中縣第三中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昌告訴記者。

  當晚,馬克昌正在學校值班,高崖鎮的雨勢並不是很大,直到第二天看到新聞他才知道不遠處的馬蓮灘村經歷了怎樣的一夜。8日晚上9時許,轉移的受災群眾陸續抵達。“幾乎所有人的褲腳都沾着泥。”馬克昌真切地看到了他們的不容易。

  雖然正值暑假,但老師們無論住得遠近,都紛紛趕到學校,打掃衞生、安置群眾、夜間巡查……大家都忙活到凌晨才休息。

  “看到老鄉們身上帶着泥,有的老人孩子還在發抖,心裏真不是滋味。”在宿舍樓下,語文老師孫彩霞一邊登記群眾信息一邊説:“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來了有乾淨地方睡,有熱飯吃。”

  數學老師蔡生迪從8日下午趕到後,就一直在進行人員登記、物資簽收發放、安撫群眾情緒等工作,嗓子已經有些沙啞。“看著大家從最初的慌亂到現在能平靜下來吃飯、休息,就覺得沒白忙。”

  早飯後,張府恩看到還在忙碌的老師們,關心道:“你們也趕緊吃,別餓着。”聽到這句話,蔡生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安置點一角的醫療室裏,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金建醫生剛給一位老人量完血壓。藥箱裏整齊碼放着消毒水、感冒藥等常用藥品,地上的噴霧器還散發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現在情況好多了,大家慢慢緩過來了,情緒也穩定了。”金建説。

  早飯結束後,許多受災村民聚集在校園裏活動,孩子們在一起玩着游戲,一切都顯得寧靜、有序,受災群眾心頭的陰霾正在被安置點上升騰的溫暖融化。

  花卷升騰的熱氣、小米粥熨帖的暖意、一句“多吃點”的樸素叮嚀……正是在細微處流淌的關懷與井然有序中的保障,在災難突襲的廢墟之上,一種名為“安心”的力量悄然匯聚,支撐着馬蓮灘村的鄉親們,共同擰緊一股繩。

  記者手記

  細節中匯聚成的暖流

  在安置點上採訪時,處處都是溫暖的小事。眼前的場景,不禁讓人想到:災難面前最動人的敘事,是學校老師知道老人愛喝茶的“懂得”,是把茶葉放在開水壺旁的“細緻”,是“把每個人都當作家人”的溫情。

  這些細節,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當災難撕裂日常,人們對“安全感”的渴求,往往就藏在對熟悉生活的回歸裏。一個花卷的溫度、一床棉被的厚度、一句問候的熱度、一次次不知疲倦的奔跑……這些細節像毛細血管一樣,將“保障”的養分輸送到每個需要的角落,讓“安置”不再是書面的詞彙,而成為有溫度的托舉。

  當被安置者從細節中感受到“被看見”“被理解”,創傷得到撫慰,信心得以樹立。正是這些細節,才構成了抵禦災難、撫平創傷、凝聚信心的“盾”。災難無常,而在細節中匯聚成的暖流,正是帶領人們走出陰霾、重建家園的希望所在。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小龍

【糾錯】 責任編輯:鄭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