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2025“黃河母親杯”沿黃河九省(區)青少年足球邀請賽在蘭州啟幕。賽場之外,一場文化研學之旅,將500余名綠茵小將轉變為傳播黃河文化的小使者。
“各位同學,現在看到的是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鐵橋的模型,這座橋建成於1909年,距今已有116年的歷史……”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內,講解員話音未落,小球員們已好奇地圍攏過來。

小球員們在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參觀。馬志鵬 攝
本屆賽事旨在打造“黃河母親杯”特色IP,在促進沿黃河九省(區)青少年足球運動交流互動的同時,搭建起一座傳播黃河文化的橋梁。
“這次蘭州之行,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比賽,更希望他們開拓視野,深入了解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包頭市超凡足球俱樂部教練白震宇的話,道出了眾多參賽隊伍的共鳴。
帶着這份期待,小球員們走進了蘭州金城關文化博覽園。在蘭州彩陶館,彩陶上流暢的漩渦紋、靈動的水波紋令孩子們驚嘆不已。講解員指着精美的陶罐講解道:“這些數千年前的紋飾,很可能源自先民對黃河水流形態的觀察與藝術昇華。它們不僅是生活用具,更是黃河早期農耕文明輝煌的無聲證言,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非凡的創造力。”
秦腔博物館裏,高亢的唱腔一直在回蕩。講解員解釋道:“秦腔的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與黃河奔騰不息、百折不撓的性格一脈相承,唱出了黃土地上人民最真摯的情感和生命力。”
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蘭州水車精巧的提灌結構、牛肉麵“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技藝標準、保安腰刀上精美的刻花,都深深吸引小球員們駐足。非遺傳承人一邊展示牛肉麵拉制技藝,一邊講述:“這碗麵裏融入了黃河水的滋養、西北人的智慧與待客的真誠,是蘭州最鮮活的文化名片。”
河南省實驗中學代表隊小球員劉子寧感慨:“以前只知道黃河,今天看到水車、牛肉麵、腰刀,才知道黃河文化這麼豐富、這麼生動!”
沿黃河風情線前行,腳下是滾滾東流的黃河水,身旁是沉澱着百年歷史的老橋,一種時空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在“黃河母親”雕塑中,慈祥的母親懷抱嬰兒,寓意黃河與中華民族的血脈一以貫之。

小球員們在“黃河母親”雕塑前合影留念。馬志鵬 攝
內蒙古自治區代表隊小球員郝振熙在返程大巴上仍在興奮地與家人分享:“奶奶,你看這黃河水多黃多急!還有那彩陶罐子,上面的花紋像不像河水打旋兒?那個牛肉麵師傅,唰唰幾下就把面拉得那麼細!……”
“此次研學活動精心串聯起非遺技藝、中山鐵橋和‘黃河母親’雕塑等元素,讓小球員們通過親身體驗,對抽象的‘黃河文化’有了具象而深刻的認知。”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宣傳推廣科幹部張斌燕&&,“孩子們用手機記錄、用語言分享的過程,本身就是最生動、最有感染力的文化傳播。他們不僅是參賽者,更是帶着黃河文化種子歸去的‘小使者’。”
綠茵場上的哨聲終會停歇,但黃河奔流的壯闊圖景和千年積澱的文化密碼,已深深烙印在這群年輕“使者”的心田。(王小華 馬志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