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裹着黃土高原的雄渾,潤着中華文明的根脈,也在奔騰的浪花中沉澱着一項跨越千年的集體記憶——足球。
盛夏八月,黃河岸畔的球場上傳來陣陣吶喊。隨着2025年“黃河母親杯”沿黃河九省(區)青少年足球邀請賽在甘肅省蘭州市鳴哨開賽,沿着黃河母親臂彎而來的年輕球員們匯聚一堂,在綠茵場上追逐足球夢想。
當足球的滾動與黃河的壯闊波濤同頻共振,一個融合了歷史底蘊、全民熱情與時代精神的“黃河文化新IP”正在被共同擦亮。
大河湯湯:千年足球記憶的搖籃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足球運動最古老的雛形——蹴鞠曾在這裡風靡。
相傳,“蹴鞠,黃帝作”(西漢劉向《別錄》),其初衷是為了“練武士”,這項軍事訓練技能在後來演化為娛樂活動。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眾多磨制光滑的石球,為“足球”早期活動形態提供了考古學上的遙遠旁證。從一個部落到一種文化,蹴鞠的基因,從一開始就深植於黃河文明的土壤之中。
一些地方的畫像石中仍保留了蹴鞠的風采。這些鮮活的史料,無聲地訴説着當年黃河兒女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其參與的廣泛性,展現出一種開放、健康的社會風貌。
唐宋時期,這項運動更是迎來了黃金時代。上至皇帝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不少人以蹴鞠為樂。宋代宮廷畫師所繪的《宋太祖蹴鞠圖》流傳至今,而民間瓦舍勾欄中的蹴鞠表演更是萬眾矚目。可以説,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黃河流域不僅是蹴鞠的誕生地、發展地,更是其文化記憶留存最豐富、最集中的區域。
薪火相傳:民間“熱土”上的脈動
歷史的余響,在當代社會找到了新的回聲。蹴鞠的文化基因,並未隨着朝代更迭而消散,而是化作一種對足球運動樸素且持久的熱情,流淌在黃河流域人民的血液裏。
從黃河在青藏高原的源頭到齊魯大地的入海口,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這股“足球熱”正在蔓延。在青海、甘肅的高原地區,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海拔兩三千米甚至更高的球場上揮灑汗水,足球為他們打開了認識世界、強健體魄的窗口;在寧夏、內蒙古的廣袤土地上,校園足球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成為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紐帶;在陜西和河南,民間足球聯賽十分火熱,從業餘聯賽到社區足球賽,常年吸引着數以萬計的足球愛好者參與其中;在山東淄博,作為國際足聯認證的足球起源地,當地通過節會展示蹴鞠表演,並舉辦論壇,推動古代蹴鞠與現代足球的融合。
近年來,隨着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場自下而上的足球熱潮正在席捲中國大地,而沿黃河九省(區)無疑是這股熱潮中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無數的鄉鎮球場、社區“野球”,周末自發組織的“約戰”,構成了黃河流域足球最鮮活、最堅實的“毛細血管”。這些賽事或許沒有華麗的包裝,卻有着最純粹的熱愛和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自發的、民間的參與,恰恰是對古代蹴鞠“全民同樂”傳統的最好繼承。
這種深厚的民間基礎,也為“黃河母親杯”這類區域性品牌賽事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證明了在黃河流域發展足球事業,不僅有歷史文化的“根”,更有群眾基礎的“魂”。
黃河文化新IP蘊含的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當歷史的延續與當代的脈動交匯於一點,讓2025“黃河母親杯”沿黃河九省(區)青少年足球邀請賽既成了一場青少年足球技藝的切磋場,更是黃河流域文化音符的共鳴。
參賽的500余名青少年運動員在比賽之餘,參加了豐富的文化研學活動。他們走進蘭州金城關文化博覽園,參觀秦腔博物館、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親身體驗蘭州太平鼓的雄渾與牛肉麵的匠心;他們站在黃河之濱,仰望黃河母親雕塑,觸摸這座城市的文化脈搏。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足球少年們不僅在“踢”足球,更在“讀”黃河。
“黃河母親杯”巧妙地將沿黃河九省(區)通過足球這一“通用符號”連接起來。這九個省(區),地理相連、文脈相通,共同承擔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使命。這種跨越數千公里的握手,讓“黃河大合唱”從一個宏大的概念,變得具體、生動、富有青春氣息。
一個成功的文化IP,是城市乃至區域最好的“名片”之一,它能夠有效整合體育、文化、旅游等多種資源,形成強大的産業聯動效應。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匯聚於此,為流域文旅産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沿黃河各省(區)提供一個展示自身形象、促進交流合作的優質平台。從一個賽事到一個品牌,再到一個文化符號,“黃河母親杯”正在探索一條將厚重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品牌價值的有效路徑。
黃河奔流的波濤,仿佛時代前進的鏗鏘腳步聲。真正的文化IP,從來不是凝固的圖騰,而是如足球般在千萬人的奔跑中,永不停歇地滾動向前。(黃文新 李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