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石窟驛景區俯瞰。 慶陽融媒記者 俄少飛 攝
近年來,鎮原縣立足和美鄉村建設,着力在農文旅融合上下功夫、出實效,走出了一條集農業觀光、文化旅游、餐飲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轉型發展之路。
夏日時節,走進鎮原縣開邊鎮解放村村民席金海家的蟠桃園,沉甸甸的蟠桃挂滿枝頭,席金海正忙着和工人們採摘蟠桃,分揀包裝後運往縣城銷售。“蟠桃口感好、甜度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家裏的7畝桃園,收成好的時候每年能收入近10萬元。”席金海説,每年蟠桃進入採摘旺季,都會吸納村子周邊的閒散勞動力來桃園務工,帶動他們增收。

果農分揀裝箱蟠桃。 慶陽融媒記者 白勇濤 攝
隨着鄉村旅游持續升溫,鎮原縣積極優化特色果業種植結構,提升果樹栽培管理技術,引導農戶發展特色採摘園,將水果採摘和鄉村旅游相結合,發展周末游、休閒游。席金海也將自家桃園變成了採摘體驗園,通過休閒採摘的模式,吸引眾多游客走進桃園,體驗採摘樂趣,這讓他家的蟠桃供不應求,效益十分可觀。
解放村距鎮原縣城僅7.8公里,327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近年來,解放村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搶抓産業發展機遇,打造蟠桃、櫻桃等農事體驗園20畝、休閒垂釣魚塘10畝,培育發展設施瓜菜1000多畝,做大、做強、做優食用菌和設施蔬菜“兩張名片”,積極探索農業觀光等富民産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同樣位於解放村的三十里鋪農業産業示範園內,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彩椒、貝貝南瓜等蔬菜長勢喜人,工人們搶抓農時,有條不紊地開展管護工作。
“三十里鋪農業産業示範園現在投入運營的冬暖式大棚有43座,主要種植彩椒和貝貝南瓜。園區每天的用工量在50人到60人,主要是園區附近的閒散勞動力。”三十里鋪農業産業示範園負責人田振剛説,園區通過“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既保障了農戶利益,也有利於設施農業模範化、標準化生産。
“解放村通過引進現代農業産業公司,打造瓜菜及食用菌産業現代農業示範園1處,吸納210名本村群眾就近務工,人均年穩定增收1.5萬元以上,實現顧家、增收‘兩不誤’。”解放村黨總支書記朱澤民説。解放村堅持“以點帶面、連點成線、抱團發展”的原則,以富民産業為抓手,着力補短板、延鏈條、優産品、增業態,旨在將解放村打造成集農業觀光、文化旅游、餐飲娛樂、農事體驗、休閒垂釣於一體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走進太平鎮柳咀村蘋果種植示範園,陽光透過樹枝,灑下點點光斑,工人們穿梭其間,對挂滿果實的樹木進行細心管護,一派忙碌景象。
“示範園現有果園面積300畝,其中富士蘋果面積在70畝左右,其他都是瑞雪蘋果。”果園負責人李登民充滿信心地説,今年蘋果坐果好,預計産量比去年還高,大概能賣300多萬元。
李登民是太平鎮最早一批栽植蘋果樹的農戶。多年來,他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積累,成了當地有名的“蘋果專家”。他還成立了登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引進新品種,在提升果品質量上下功夫。他種植的蘋果品種優、果質好,暢銷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供不應求。在他的帶領下,周邊農戶每年種植銷售蘋果收入達上百萬元,勞務創收30余萬元,吸納群眾務工4000多人次。
鎮原縣地處全國優質蘋果生産區核心區,是全省18個蘋果生産重點縣之一。坐擁區位優勢,近年來,柳咀村持續優化“五化”發展體系,以苗木繁育良種化、基地建設規模化、貯藏加工自動化、果品營銷立體化、技術服務網格化為抓手,創新發展模式,全域規劃、全鏈條發展、全體系建設,全力打造優質蘋果基地。

在北石窟驛景區“農特産品進景區”活動現場,主播直播帶貨。 慶陽融媒記者 白勇濤 攝
柳咀村還積極借鑒環縣莊子峁生態農莊等地農文旅融合發展先進經驗,立足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依託北石窟驛景區,大力發展農事體驗、休閒度假、生態觀光、民俗體驗、石窟觀光等多元業態,探索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村。引導39戶村民在景區及沿街商鋪開設書畫作品、特色飲食、農特産品展銷店舖,30戶村民在古鎮集市擺設攤位銷售農特産品。百餘戶村民參與網絡直播帶貨,形成“線上+線下”雙渠道銷售矩陣,累計開展直播125場(次),實現銷售收入100多萬元,全村人均收入攀升至1.5萬元。
為推動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鎮原縣立足資源稟賦,集中人力、物力,深挖“農”資源,做足“旅”文章,涌現出了開邊鎮解放村、太平鎮柳咀村、屯字鎮閆溝村等農文旅融合發展樣板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能。據了解,目前,鎮原縣聚焦“以農為本、以文為魂、以旅為媒、以商為果”的核心理念,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村3個,開發自製辣椒醬、精品小雜糧、紅梅杏等特色農産品50多種,培養粉絲千人以上直播賬號89個,有效推動了農業産業提質、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文旅繁榮。(慶陽融媒記者 白勇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