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幼同托”共築幸福社區
清晨的金昌市金川區昌安裏社區,活力與溫情交織:71歲的楊再興在社區乒乓球室裏揮拍如風,笑意飛揚;幾步之遙的日間照料中心,飄出陣陣飯香,數十位老人正享用着4元一份的暖心早餐;不遠處新落成的兒童主題公園,孩子們穿梭嬉戲,清脆的笑聲如清泉流淌……
在昔日的“城鄉接合部”,一幅“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幸福圖景正生動鋪展。
2022年,昌安裏社區脫穎而出,躋身全國106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之列,也是甘肅省唯一入選者。面對老舊小區設施短板、進城農民權益保障等難題,社區以“一老一小”服務為關鍵切口,智慧治理,融合創新,撬動社區整體蝶變,有效補齊服務短板,探索出一條推進西部資源型城市更新、提升治理效能的新路徑。
精準嵌入 溫暖“朝夕”所需
昌安裏社區精準鎖定“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將服務深度“嵌入”日常生活肌理。
在養老關懷方面,社區建起一座18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內設日間照料中心、文化活動室等多功能空間。4元營養早餐,讓諸多老人受益;葷素搭配的午餐,更是吸引了50余位老人成為“常客”。
中心負責人毛珠馨道出運營底氣:“政府免除了房租、暖氣費等基礎成本,民政部門還有激勵機制,優秀運營方每年最高可獲3萬元補貼。”
托育服務細緻入微,社區精心配置了2所幼兒園及3個托育班,提供90余個托位,接收2歲以上幼兒。七巧板幼兒園園長孟英坦言:“園內超半數幼兒來自雙職工家庭,家長的剛性托育需求倒逼我們提升專業水準。”
寒暑假期間,社區更聯合大學生志願者,接力推出“七彩假期”“啟航昌安”託管班,提供作業輔導與興趣培養服務,解除雙職工家庭的“帶娃焦慮”。
社區還創新構建“地面綠地公園+地下人防停車場”立體空間,建成天泰苑市民公園及配套地下工程,新增公共停車位2363個,達到戶均泊位1.06個的配建標準。同時,“15分鐘生活圈”配套日臻完善,出行路網、衞生服務站、便民商超、健身步道等一應俱全,為全齡居民織就了一張觸手可及的便捷生活服務網。
智慧賦能 治理效能躍升
物業服務滯後、溝通不暢、處置低效曾是社區治理的“老大難”。昌安裏社區以智慧化為突破口,推動物業管理從疲於奔命的“救火員”向主動出擊的“服務管家”華麗轉身。
社區開發上線業主與物管雙平台小程序,業主指尖輕點,即可輕鬆完成物業繳費、報修、投訴、查閱通知等日常事項,還能便捷獲取家政、購物、活動報名等延伸服務。物業服務企業依託智能工單系統、智慧安防平台,實現問題精準派發、流程透明可溯、決策科學高效。
在5個居民小區全部成立業主委員會及業主委員會黨支部,社區黨委向業委會和物業公司黨支部選派黨建指導員。在基礎較好的小區,推行社區與物業“整建制融合”;在管理薄弱小區,則採取物業負責人與社區幹部“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治理式融合”策略,以組織融合帶動服務融合,實現效能倍增。
“雙地址”破局 彌合城鄉鴻溝
作為由原金川區寧遠堡鎮西坡村和馬家岸村地塊轉型而來的社區,昌安裏面臨着“進城農民權益如何保障”治理難題。金川區創新機制,其中“雙地址”戶籍登記成為保障村民“帶權進城”的核心密鑰。
社區居民王福學展示戶口本時充滿自豪:“看,上面登記了兩個地址,我既是西坡村村民,也是城市居民。”這一創新設計,讓1635名持有“雙戶籍”的居民,既能繼續享有原村集體土地商鋪每人每年5000余元的分紅,又能無縫銜接城市低保、醫保等社會保障,破解了“進城農民權益懸空”的治理痛點。
治理協同同步推進——村委會與社區聯合調解矛盾,矛盾化解率大幅躍升;便民服務下沉,讓居民辦事從“跑鎮裏10公里”變為“步行5分鐘到社區”。社區還積極構建“新熟人社會”,通過特色樓道文化、共享空間營造及常態化鄰里活動,讓“與鄰為善、鄰里和睦”蔚然成風。(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