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板凳上交心 協商中破題——永昌縣基層協商議事見聞
夏日炎炎,綠蔭如蓋。在永昌縣東寨鎮新二壩村幾棵老樹下,幾張小板凳隨意一圍,便成了“議事廳”。
“老哥,你看隔壁村張家嫁閨女,彩禮20萬元,小兩口結婚就揹債,日子多難!”村幹部與鄉親們坐在一起,掰着指頭算起細賬,“老李家新事新辦,省下的錢買了小貨車跑運輸,日子多有奔頭!”
一席家常話,引得村民們頻頻點頭:“在理!省下那大操大辦的錢,給娃買農機搞生産多好!”“對老人生前孝順比啥排場都強!”
這溫馨的一幕,是金昌市永昌縣探索基層協商民主、破解治理難題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永昌縣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將協商民主理念深深植根於鄉村沃土,通過形式創新、問題導向、制度保障,讓“商量”煥發強大的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條接地氣、聚人氣、解民憂、促善治的基層治理新路。
協商的生命力在於解決真問題。永昌縣城關鎮趙家莊村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如何讓“商量”結出惠及民生的“實”果子。
該村南山灘養殖小區,養殖場數量從最初的12個發展到52個。隨着産業壯大,堆積如山的牲畜糞污成了發展的“攔路虎”和環境的“污染源”,令村民困擾不已。
難題怎麼破?村協商議事會組織村民代表齊聚一堂,反復商議,最終達成共識:修建糞污處理中心。
糞污處理中心項目落地後,村裏引進永昌縣森茂源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村集體經濟入股65.5萬元共同經營。
“這下好了,污染難題根治了,村集體每年還能穩穩分紅8.5萬元,一舉兩得!”趙家莊村鄉村振興專幹黃鵬運介紹,這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為産業持續發展掃清了障礙。
如何讓“好商量”常態長效?永昌縣河西堡鎮黃家泉村的探索,重在強健制度筋骨,讓協商之力行穩致遠。
黃家泉村常住人口少且分散,傳統集中議事難。怎麼辦?村裏創新搭建“線上線下”融合&&,暢通議事渠道。
線上,巧用微信群、視頻會議搭建“雲端議事廳”,打破時空限制;線下,靈活利用會議室、農家院落、田間地頭等場所,打造流動“議事點”。
“現在&&寬了,政策傳達、難題反映、參與治理,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村民們由衷感慨。
形式活,規矩明。黃家泉村結合“1456”工作法,明確“六議七不議”原則,確保議題聚焦村民切身利益。
更關鍵的是,村裏建立健全“1+7+X”協商主體架構(村黨組織負責人牽頭,固定7類代表,靈活納入利益相關方)和“協商+動員”機制,廣泛凝聚智慧力量。
這套制度催生了實效——
為促增收,村“兩委”經多輪摸底和20余次協商座談,最終與新希望集團達成協定,土地流轉價高於周邊村,用工優先吸納本村村民,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針對環境臟亂差,創新“小手拉大手”模式,動員學生和家長組成志願服務隊參與整治,既美了家園,又暖了親情,該做法入選全省基層議事協商“十佳”案例;
針對“一老一小”需求,邀請駐村單位、企業代表參與協商,舉辦愛心助學、德融生日宴等活動,將協商優勢轉化為社會關愛合力……
“黨建引領‘一呼百應’,基層治理‘有呼必應’。”黃家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欣道出關鍵,在黨組織領導下,制度化的協商議事,讓資源有效整合、難題高效化解,今年以來,已解決村民急難愁盼事10余件。(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記者手記
小場景見大治理
大樹底下,板凳圍坐;雲端線上,指尖聯動。永昌縣基層協商議事的生動實踐,處處透着治理智慧。
其可貴之處在於:形式活,不拘一格聚民智。撤掉主席&,搬來小板凳,“議事廳”跟着群眾需求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網絡雲端皆可暢所欲言,拆掉了幹群“隔心墻”。找題準,商量直奔難題去。無論是困擾産業發展的糞污頑疾,還是關乎增收致富的土地流轉,或是影響鄉風文明的陳規陋習,協商都精準錨定群眾急難愁盼,讓“商量”結出惠民的“實果子”。制度穩,常態長效有保障。從“1+7+X”的廣泛參與,到黨組織的有力引領,確保協商不是“一陣風”,而是可持續的治理動能。
板凳上交的是心,商量中破的是題。永昌的探索啟示我們:基層治理的密碼,就蘊藏在這“接地氣、聚人氣、解民憂”的共商共議之中。當“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真正落到實處,基層善治的根基便愈加牢固,鄉村振興的畫卷也必將更加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