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07-25 17:48:26 來源: 永昌縣融媒體中心

永昌:科技賦能夏糧豐産 良種良法“麥”向豐收

2025-07-25 17:48:26     來源: 永昌縣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風吹麥浪遍地黃,顆粒歸倉豐收忙。時值“三夏”,在永昌縣的田野上,自東向西的麥浪正逐片染上金輝,驕陽下的麥穗飽滿低垂,麥香裹挾泥土芬芳,醞釀着收穫的喜悅。

  目前,永昌縣清河地區7萬餘畝小麥已全面進入收穫期。走進田間,聯合收割機劃開金色波浪,麥穗被捲入機身,脫粒後的麥粒如金黃瀑布傾瀉,裝滿運輸車駛向糧倉,奏響豐收序曲。

  今年,永昌縣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打造糧食作物百畝攻關示範田20個、千畝示範片10個、萬畝示範區2個,完成糧食播種面積72萬畝,其中小麥30.7萬畝。

  豐收的背後,是科技力量的強力支撐。在水源鎮北地村四社的示範田裏,縣農業農村局聯合甘肅省農科院專家開展實地測産,隴春44號小麥百畝示範田實收測産顯示:11.72畝試驗田平均畝産達738.21公斤,千畝示範片平均畝産達704.98公斤。據統計,全縣共種植隴春44號小麥3.7萬畝、隴春34號小麥9.2萬畝,良種與技術的結合讓豐産底氣更足。

  自7月中旬起,全縣小麥自東向西梯次開鐮,預計10月中旬可全面完成機械化收割。與此同時,冬小麥也已進入成熟收穫期,農技人員深入田間指導種植戶把握最佳收割時機,確保顆粒歸倉。

  科技賦能:從“好種”到“好收”

  2025年,永昌縣圍繞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在全縣打造了12個試驗示範點,累計引進50余個糧食作物品種。通過試驗示範,篩選出一批抗逆性好、抗倒伏、抗凍能力強的優良品種。

  “我們不僅在品種選育上下功夫,還大力推廣先進種植技術。”縣農技中心副主任董吉德介紹,“像小麥的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技術、馬鈴薯高壟覆膜栽培以及玉米窄膜寬窄行等高效節水技術的試驗示範與推廣,都為全縣高效節水農業樹立了樣板。同時,我們還引進了納米鐵、新型功能肥料、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等新材料,這些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對提升我縣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産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朱王堡鎮,新型職業農民柴長琪對此深有體會:“小麥淺埋滴灌播種機可好用了,播種子精度高,播種、滴灌、施肥一次就能完成。再配上縣農技中心推廣的抗倒伏春小麥新品種,節水、節肥還增産!”

  科技賦能不僅體現在田間作業,更融入耕地質量提升的全過程。近年來,永昌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6.49萬畝,今年還計劃建設20.58萬畝。這些田塊不僅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更配套了智能灌溉控制系統——通過土壤墑情傳感器實時監測水分,北斗終端遠程調控閥門,讓每一滴水都精準滋養作物根係。

  服務托底:破解種地難題

  這兩年,在朱王堡鎮,“土地託管”“糧食銀行”等社會化服務模式讓不少農民嘗到了甜頭。永昌縣旺豐合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便是服務的提供者之一。合作社負責人曹生燦&&:“我們目前組織了收割機、打包機等各類農機60余&,全力開展小麥收割社會化服務,確保糧食顆粒歸倉。”該合作社的農機“軍團”提供從收割到秸稈打包的一條龍服務,服務範圍不僅覆蓋朱王堡鎮各個村社,還輻射到周邊區域。專業農機的集中投入,有效解決了農戶“找機難”的問題,保障了糧食及時、安全進倉。

  永昌縣大力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生産託管,將分散的農戶需求集中起來,提供機械收割、秸稈處理、播種管理等專業化服務,讓先進技術、裝備真正落地田間,為夏糧豐産保駕護航。

  多元協同: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

  糧食豐收的同時,永昌縣的特色農業也蓬勃發展。高原夏菜産業採用“設施+露地”雙軌模式,形成錯峰采收、持續供應的格局。早春時節,“春提早小拱棚”培育的娃娃菜、西藍花搶先上市,銷往廣東、上海等地;盛夏時節,露地種植的甘藍、芹菜等進入采收期,通過冷鏈物流發往全國。

  如今,永昌農業已突破單一作物種植,通過科學輪作、優化結構,形成多品種協同發展的高效模式,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增強市場競爭力,讓每一寸土地創造更大價值。

  風吹麥浪千層金,科技繪就豐收景。永昌縣通過良種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社會化服務創新,不僅實現夏糧穩産增效,還推動高原夏菜等特色産業升級,走出一條“科技引領、服務保障、多元發展”的現代農業新路徑。(記者:黃悅)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