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臨夏,驕陽似火,處處涌動着發展熱潮。近日,記者走進臨夏市南龍鎮南川村興南甄柔紙業生産車間,機器運轉的轟鳴聲此起彼伏,10多名工人正熟練地操作設備,一張張紙張從生産線上緩緩下線,散發出淡淡的木香。
“以前在村子附近打零工,收入不穩定,還顧不上家。”在車間務工的南川村村民年曉舂一邊麻利地將成提的紙巾裝箱,一邊説:“聽説村裏辦了紙廠,我就來試試,第二天上崗了。現在每月3000多元工資,中午能回家給老人做飯,也能接娃放學,日子踏實多了。”

誰能想到,這個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的紙廠,竟是南川村黨組織打破集體經濟發展瓶頸的“破局之作”。過去,該村集體經濟主要依賴注資分紅和集體資産租賃,面臨發展基礎不牢、辦法不多、資源盤活率低的困境。為此,該村黨支部主動探索公司化改革新路徑,學習外地衞生紙加工技術,爭取近100萬元的扶持資金,成立興南甄柔紙業有限公司,引進2條自動化生産流水線,打造出3個特色系列、6種産品。
“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經過前期論證和市場調研,最終鎖定生活用紙加工項目。”南川村黨支部書記張仁菊説,“紙廠辦起來後,村裏主動送崗上門,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黨建引領則是根本保障。近年來,南龍鎮堅持將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引擎”,立足資源稟賦,聚焦産業發展,探索出一條組織強、産業興、村民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緊盯市上建設高鐵新城和‘南美’的發展目標,深挖農文旅商融合潛力,持續推動産業提質增效,讓村集體經濟活力迸發,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建設和美鄉村築牢根基。”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馬瑋&&。
南川村的轉變,在南龍鎮並非個例。離其不遠的王閔家村,2021年起利用閒置土地探索農村“三變”模式,將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逐步形成集休閒垂釣、觀光娛樂及餐飲旅游於一體的産業體系。村裏的碧水苑人氣十足,游客既能品嘗特色農家美食,又能體驗採摘、垂釣等田園樂趣。
“一到周末就搶不到停車位,生意好得很!”碧水苑負責人張文華指着停車場裏的車笑着説,“我們正探索全域全季節鄉村旅游新模式,今年分紅達10萬元,還吸納80多名群眾就業,讓更多村民享受到産業紅利。”
從南川村的“興南甄柔”紙業,到王閔家村的碧水苑,再到單子莊村的藍莓産業……行走在南龍鎮,處處能感受到黨建引領産業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目前,全鎮通過産業帶動解決轄區群眾就近就業300多人,落實創業擔保貸款1185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雙增收”,讓鄉村振興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劉剛林 李嘉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