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川區:雙服務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多虧社區幫我打開心結,以後咱們鄰里間多照應。”近日,金昌市金川區桂林路街道居民張淑霞(化名)主動敲開樓下鄰居家門真誠地説道。
此前,獨居的張淑霞因長期聞到刺激性氣味,懷疑樓下住戶傾倒化學物品。儘管網格員檢測確認管道無共用情況,她仍疑慮難消。金川區綜治中心聯合心理服務指導中心及時介入,心理諮詢師發現張淑霞(化名)因獨居産生焦慮,經專業心理疏導,最終化解了這場鄰里誤會。
這一溫暖場景,是金川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探索將心理服務融入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以“網格+心理”雙服務模式提升治理溫度與效能的生動實踐。
聚焦需求 織密網絡
金川區以問題為導向,將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與社會心理服務有機融合,構建起覆蓋區、鎮(街道)、村(社區)的三級心理服務網絡,在群眾“家門口”搭建起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務平台。
2024年8月,居民王剛(化名)因家人意外離世陷入巨大悲痛。金川區心理服務指導中心心理諮詢師立即上門進行危機干預,助其安全宣泄情緒,隨後開展專業治療和陪伴式疏導,幫助王剛逐步走出陰影,重拾生活信心。
金川區創新採用“政府+公益+購買服務”模式,借力校地、地企共建,打造了一支由專家指導隊伍、骨幹隊伍、志願者隊伍組成的“心力量鐵軍”,三支隊伍各展所長,活躍在心理疏導、矛盾化解、科普教育、資源調度第一線,力求將糾紛止於未發、化於萌芽。
創新機制 破解難題
在實踐中,金川區探索出獨具特色的“1233N”工作模式:一個中心引領,建強區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統籌全局;兩條熱線守護,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與高校心理熱線雙線並行,提供及時支持;三支隊伍協同,專家、骨幹、志願者隊伍分工協作,形成合力;三大服務貫通,普惠服務覆蓋廣泛,重點服務精準聚焦,線上線下無縫銜接;N個站點扎根,全區所有鎮街、村社建立心理服務站,織密服務網絡。
這套機制如同精密的“心靈雷達”,敏銳捕捉群眾“不想説、不願説”的思想癥結,提前介入,疏解情緒,在定分止爭中精準把脈“心症”、疏通“心結”、治愈“心病”。
精準服務 提升效能
金川區將心理服務深度嵌入複雜矛盾化解過程。
居民王瑞(化名)與史偉(化名)因家庭瑣事糾紛不斷、安全風險持續增大,經社區、街道多次調解未果後訴至法院。法院研判後對接綜治中心啟動“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迅速組建由心理諮詢師、調解員及公檢法司人員組成的聯合工作組。諮詢師運用專業方法疏導當事人積鬱情緒,改善溝通模式,有效突破了情感障礙。隨後,多部門聯動實施靶向調解,最終促成雙方在情感諒解與權益平衡基礎上達成和解。
“專業力量的加入,真正實現了‘1+1>2’的治理效果。”參與調解的社區幹部周彥青對此深有體會。
金川區還持續延伸服務觸角,關口前移抓預防,將心理健康篩查融入日常矛盾排查,變“坐等諮詢”為“主動上門”,提前發現苗頭性問題;拓寬領域重疏導,將心理支持延伸至特殊人群管理、信訪調解等多場景,提升服務覆蓋面;阻斷風險強干預,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突發事件應急體系,第一時間響應處置,守住安全底線。
一組數據印證治理成效:自2023年4月金川區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入駐綜治中心以來,提供心理諮詢1175人次;開展心理健康“六進”等活動227場次;精準干預重點人群131人次;成功處置輕生事件1起;心理科普教育受眾達25萬人次。
通過“網格+心理”的創新融合,金川區探索出一條“以心治促善治”的新路徑,讓自愛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成為基層治理的溫暖底色。
記者手記
“事心雙解”,共築美好生活
金昌市金川區創新探索“網格+心理”雙服務模式,將專業心理服務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鏈條,為解決新時代矛盾糾紛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這一實踐深刻啟示我們:基層善治,既要重法治,更需解心結。
當前,社會轉型加速,利益訴求多元,一些矛盾糾紛往往根植於複雜的心理狀態和情感因素。金川區敏銳洞察到傳統治理方式在面對“心鎖”時的局限,主動引入專業心理力量,構建起覆蓋全域的“心防”網絡和“1233N”高效機制。他們變被動調解為主動預防,化剛性管理為柔性疏導,用“心鑰匙”精準開啟群眾“不想説、不願説”的思想“疙瘩”,有效化解了鄰里積怨、家庭紛爭等“老大難”問題。
金川實踐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演繹。它證明,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必須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心態建設。將心理疏導、情緒管理、危機干預等專業手段嵌入治理體系,能夠有效彌補單一行政調解或法律手段的不足,實現“事心雙解”。金川區探索的“網格+心理”融合模式、“政府+公益+購買服務”資源整合方式,為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心治”方能“善治”。金川區的探索表明,當治理的觸角深入人心的“微末”之處,當善治的陽光照進個體的心靈角落,社會和諧的根基便在最基層得以夯實。期待更多地方能從金川經驗中獲得 啟發,以更精細、更溫暖的方式,解鎖基層治理的“心”密碼,共築美好生活的幸福基石。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