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07-15 17:44:09 來源: 白銀市融媒體中心

鹽鹼地裏種出“致富草”——景泰縣300余名退休科技工作者發揮“銀發”力量助力鄉村振興特寫

2025-07-15 17:44:09     來源: 白銀市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走進景泰縣草窩灘鎮巨菌草種植示範基地,曾經泛着白鹼的荒地上,如今挺立着一片片茂密的巨菌草,翠綠的莖稈在風中沙沙作響,宛如一道綠色的屏障。經過兩年探索,景泰縣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成功引種耐旱耐鹽鹼的巨菌草,試驗田畝産突破13噸,為全縣鹽鹼沙化等中低産田改良利用和農民增收探索了新路徑。

  科學論證 把準鹽鹼地治理脈搏

  2023年11月,景泰縣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正式成立,來自全縣農林水牧、教育衞生、工業交通等領域的300余名退休科技工作者踴躍加入。這群平均年齡65歲的銀發專家懷揣服務“三農”的熱忱,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在景泰縣上沙沃鎮的一塊鹽鹼地前,土壤專家姚老師蹲下身,抓起一把泛着白色鹽漬的泥土,眉頭緊鎖:“這樣的土地,傳統作物很難有好收成。”

  經過數月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由4名老專家組成的巨菌草引種技術小組發現,巨菌草——這種源自海南的植物具有極強的耐鹽鹼特性,其發達的根係能有效改良土壤。大家算了一筆賬:巨菌草粗蛋白質含量是玉米的2倍,畝産可達10噸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技術攻關 銀發團隊三赴取經路

  自2024年3月開始,巨菌草引種技術小組的老專家三次前往海南儋州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寧夏閩寧鎮、臨夏州永靖縣,對巨菌草從萌芽到成熟的生育期全過程,以及青貯加工、留種擴繁等環節進行系統考察。在當地技術骨幹手把手指導下,老專家們不僅帶回了優質種苗,更積累了寶貴的種植經驗。

  回到景泰縣後,他們制定了詳細的引種試驗方案,在草窩灘鎮選取4畝中度鹽鹼地和新墾沙化地進行試種。菌草生育期間,每天都能看到老專家們拿着記錄本在田間忙碌的身影。土壤濕度、株高、分蘗數……十余項指標被詳細記錄在冊。經過5、6個月的精心培育,巨菌草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最終交出了中度鹽鹼地畝産13.29噸、新墾沙化地畝産12.56噸的亮眼成績單,較種植玉米、紫花苜蓿等傳統飼草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

  示範推廣 4畝試驗田的蝶變效應

  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老技術工作者和種植戶組成技術團隊,對種苗選擇、地塊選擇處理、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綜合利用等5個關鍵環節進行系統總結,修訂形成《沿黃河灌區巨菌草高産栽培技術規範》,並在紅水、草窩灘、漫水灘等3個鄉鎮的4個行政村建設了30畝示範基地,引進優質種苗6萬株,1000余份圖文並茂的技術手冊也很快被農戶們索要一空。

  “粉碎時要注意長度控制在2-3厘米,這樣更利於牛羊消化。”在紅水鎮巨菌草種植示範基地,農技人員正在指導農戶進行青貯加工。通過對比玉米套種巨菌草、單種巨菌草和玉米等不同種植結構帶來的生態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用巨菌草替代傳統飼草。

  綜合效益 生態改善與經濟增值良性循環

  巨菌草引種項目帶來的改變正在顯現:農戶普遍認識到種植巨菌草對提升低産田産能的好處,養殖戶由原來全年飼喂營養比較低的農作物秸稈乾草轉變為季節性飼喂新鮮或青貯巨菌草,解決優質飼草短缺問題有了新出路;20余名熟練掌握巨菌草栽植技術的“土專家”,像播撒在鄉村的“技術種子”,帶動周邊農戶學會這項新型種植技術。更令人驚喜的是,經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測定,示範區鹽鹼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了10.7%,能夠持續對中低産田的土壤結構改善和防風固沙起到重要作用。

  “此舉既改良了沙化地、鹽鹼地,又為鄉鎮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借鑒。”景泰縣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負責人&&,將繼續發揮“銀發人才”的智慧經驗和人脈優勢,聯合農業科研單位,不斷探索巨菌草在飼料加工、基質栽培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助力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記者 蘇黎明)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