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加快推進城鄉融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畫卷中,永昌縣以改革破題,用創新落筆,通過系統性改革重塑城鄉關係,用制度性突破打通城鄉藩籬,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在産業發展、公共治理、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動城鄉從“二元分割”向“一體共融”加速轉變,創造了具有實踐示範意義的“永昌解法”。
産業融合是推動城鄉深度融合的核心動能。永昌縣緊扣“聚焦主業、以工補農、強城帶鄉”發展主線,以聚焦産業培育、園區聚合等“七大行動”為抓手,構建起覆蓋全域的産業發展矩陣,通過“創新龍頭引領、園區帶動、土地託管、農旅融合、共富車間”五大示範模式,實現産業資源向鎮村精準下沉。目前,全縣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0家、農産品加工規上企業10家,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蔬菜精深加工項目建成投運,元生奶綿羊、德源辣椒、海量隴豐等10個特色農業産業園形成集聚效應。憑藉79%的農産品加工轉化率,永昌縣成功入選2024年度國家農産品骨幹冷鏈物流重點縣,産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持續釋放城鄉融合新活力。

創新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多元化激活融合發展新動能。六壩鎮整合12個村集體資源,成立六興公司,以實體化運營推進玉豐戈壁農業等項目建設,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423.9萬元,村均突破35萬元,探索出資源整合型發展新範式;東寨鎮則採用“村企聯建”模式,將村集體經濟資金入股龍頭企業,依託元生農牧帶動全縣61個村集體經濟發展,吸引4萬餘村民參與奶綿羊産業,累計實現分紅1357.75萬元,形成“企業帶動+群眾共享”的共贏格局。兩種模式相輔相成,構建起了産業融合與集體經濟協同發展體系,塑造可借鑒的創新實踐標杆。
設施融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走進南壩鄉何家灣村集中居住點,整齊劃一的新居外墻加裝保溫層,道路兩旁路燈整齊排列,山楂、蘋果等綠植點綴庭院。村民張玉堂感慨:“新房住着暖和又乾淨,日子越過越敞亮!”目前,全縣已建成197個這樣的集中居住點,同步完善村組道路、污水管網、綠化景觀及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三年間,通過實施地災搬遷拆除土坯房超7000院,完成2萬餘戶清潔取暖改造,成功創建1個省級和美鄉村、10個縣級示範村,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更新工程同樣如火如荼。在西津西苑老舊小區改造現場,施工人員正加緊完成路面硬化、綠化提升等收尾工作。近年來,永昌縣累計完成1萬餘戶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縣城西北片區供水管網升級和雨污分流工程,並實現園區管道天然氣集中供應、萬戶居民家庭入戶,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加速推進,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治理融合賦能效能躍升,為城鄉高質量發展築牢安全屏障。近兩年,永昌縣錨定社會治理現代化目標,以綜治中心建設為核心樞紐,深度整合政法資源與部門職能,構建起協同高效的基層治理新格局。通過搭建法院、司法、人社等多部門聯動平台,創新推行“中心吹哨、部門報到”響應機制,徹底扭轉傳統治理中各自為戰的困局,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全周期化解”,全方位織密社會安全穩定防護網。目前,永昌縣、鄉兩級綜治中心已全面建成並投入實戰化運行。依託省、市信息化平台的強大支撐,各級綜治中心實現了信息的快速收集、即時傳遞與高效處理,將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延伸到千家萬戶。

今年來,創新推出“有事找書記,有事找警察”工作機制,將民(輔)警納入村“兩委”班子,打造“書記牽頭抓總、民警保駕護航”的基層治理新模式。駐村民警深度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專職負責治安防控、矛盾調解等工作,化身群眾身邊“穿警服的村幹部”,讓安全感觸手可及,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與滿意度。

環境融合是實現生態聯動與城鄉融合的關鍵突破口。永昌縣秉持“一體保護、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原則,聚焦保護修復、全域綠化、污染防治、節能降碳“四項工程”推進治理,着力塑造城鄉融合新風貌。在生態綠化方面,“三山”綠化、空地綠化、河道綠化全面開展,義務植樹常態化推進,累計完成造林種草及森林撫育19萬畝,綠化集中居住點35個;縣城建成區綠地率達31.65%,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0.19%。
在節能降碳上出真招,多維度深化綠色發展實踐,供暖領域全面推行熱電聯供模式,環衛保潔實現市場化高效運營,同時系統推進工業、農業、城鎮等“五大領域”節水工程,有效推動單位GDP能耗與用水量持續走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8%、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5%、尾菜資源化利用率超56%……如今的永昌,在生態治理賦能下,正展現出山清水秀、生態宜居的城鄉新畫卷。
從産業協同到設施融合,從生態共美到治理共融,永昌縣以改革創新為筆,在城鄉融合的畫卷上不斷續寫新篇。如今的永昌,城鄉之間壁壘漸消、活力涌動,一幅産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城鄉融合發展圖景正愈發清晰。這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不僅讓群眾共享着城鄉一體的紅利,更為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樣本,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穩步前行。(記者:王昱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