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鎮原縣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這一目標,打出産業提質、就業幫扶、聯農帶農“組合拳”,一幅産業興、就業穩、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新集鎮新莊村高標準日光溫室裏,新一茬的甜瓜圓潤飽滿,香氣四溢。種植大戶姚正卓正忙着打理。“這改造後的溫室就是好,保濕效果上去了,蔬菜品質和産量都提高了不少,一棚收入8000多元。”他高興地説。
新莊村光照充足,村裏土地大都是沙土土質,氣候和土壤條件十分適宜瓜果種植。近年來,鎮村以産業富民為引領,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不斷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積極引導農戶種植各類優質蔬菜和水果,推動農業産業向精品化發展。同時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訂單銷售,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鎮原縣深入實施優勢特色産業提質增效行動,大力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讓資源在“種植-養殖-食用菌”之間高效循環利用。肉雞、草畜、瓜菜、蘋果、藥材五大産業集群成鏈發展,勢頭強勁。

盛夏熱浪翻涌,在鎮原縣臨涇鎮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冷庫大門推開,涼氣裹着菌香撲面而來。工人正將一筐筐烘乾的羊肚菌裝入禮盒,冷藏車在門外排隊待發。“春天42棚鮮菌1700斤畝産,烘乾後每斤賣到300多塊,一季純利超200萬元!”基地負責人范家福説,11月種菌3月收,7月馬上輪種耐熱的平菇、香菇,冷庫存乾貨,大棚産鮮菇,全年無空檔。

基地大棚裏,新一季平菇菌包已碼放整齊,與羊肚菌空棚形成鮮明對比。記者了解到,該基地採用“黨建引領+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依託三元雙向循環農業,實現規模化種植。基地提供技術指導、物資保障等支持,農戶參與種植、採摘、加工等環節,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今年調整了種植結構,搭配平菇、香菇等品種,並拓展銷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政府通過政策扶持推動産業升級,助力農民增收。
目前,鎮原縣全縣瓜菜面積達17.07萬畝,食用菌産業已成為循環農業的亮點和農民增收的新渠道。為了讓小農戶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産業鏈,鎮原縣在聯農帶農機制上下了硬功夫。“我們嚴格落實‘多幹多補、少幹少補、不幹不補’的要求,把聯農帶農效果作為兌現財政扶持資金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引導合作社、龍頭企業真正帶着農民幹、&&農民賺。”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寶龍介紹道。
在政策引導下,全縣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圍繞“種養收貯加銷”全鏈條,為5.62萬戶農戶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專業化服務,有效解決了小農戶面對大市場的難題,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鎮原縣縣人力資源市場大廳,來自孟壩鎮的何大姐正在辦理外出務工手續。“政府幫我&&好了南方的廠子,工資待遇不錯,還包路費,出去幹一年,家裏日子能寬裕不少。”截至6月底,全具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11.3781萬人,完成目標任務11萬人的103.44%,創勞務收入20.48億元,其中輸轉脫貧勞動力5.6136萬人,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對於需要照顧家庭或就業困難的人員,鎮原縣也提供了“家門口”的崗位。走進臨涇鎮席溝圈村的鎮原縣嵩豪製衣廠,幾十名婦女正熟練地操作縫紉機。“在這兒上班,既能掙到錢補貼家用,又能照顧老人孩子,時間還靈活,比出去打工強。”村民席美娟滿意地説。目前,鎮原縣14家鄉村就業工廠(車間)吸納就業2225人,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鎮原縣通過持續深化農業産業、就業機制,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夯實了鄉村振興根基。今後,該縣將繼續聚焦富民增收,讓廣大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幸福生活的成色越來越足。(鎮原融媒全媒體記者 張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