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鎮以黨建為引領,通過強化組織建設、激活産業動能、厚植生態底色、創新基層治理,不斷培育特色種養殖産業強鎮興村富民,處處勾勒出一幅産業興旺的美好圖景,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今年,新城鎮按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穩定擴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全年種植小麥3.2萬畝、玉米6.8萬畝,建辦1個萬畝、3個5000畝玉米示範片帶,推廣種植新品種玉米6000畝,建辦2000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點1處,實施綠色高産高效行動促進玉米大面積單産提升項目1400畝。

新城鎮孫庵村黨總支書記慕小偉説:“孫庵村現有農戶804戶,3221人,是一個種養殖的大村,種植糧飼玉米6500畝,小麥良種繁育2000畝。養殖是一個小規模大群體,現有養殖農戶523戶,肉牛存欄達到3050頭,肉牛的産業給農戶戶均達到1.4萬元的純收入。”
近年來,新城鎮把肉牛産業作為強鎮富民的主導産業來抓,逐步形成種養殖結合的産業發展新布局,全鎮持續發揮11個千頭以上規模肉牛養殖專業村帶動效應,新建3個百頭規模養殖場,肉牛養殖戶數達到3635戶2.68萬頭,其中5頭以上規模戶2180戶,10頭以上552戶。探索形成的“糞飼互換”成為互利共贏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優勢互助、融合提升。

慶陽凱茂源肉牛養殖示範基地負責人曹東海説:“我以前是長慶油田一名職工,在2022年的時候通過引鳳歸巢項目,返鄉開始創業進行肉牛養殖,從2022年到現在出欄牛170頭,在政府的號召下,通過政府的平台,去外地好多的養牛場培訓學習,得到很多養牛技術,通過當地飼草互換模式,進行糞污兌換飼料模式,降低了養殖成本,咱們育肥牛主要以屠宰模式為主,然後繁殖淘汰母牛都有銷售渠道,銷往廣西廣東,然後糞污建立一個有害化處理做成有機肥,和當地群眾進行飼草互換。”
巨小龍是新城鎮小峴村黨員養殖示範戶,走進他家養殖基地,他今天外出&&銷售,妻子胡彩雲剛剛喂完200隻羊,又匆匆趕往牛棚喂159頭牛。巨小龍家現在成了全鎮典型的養殖大戶,不但自己養,也帶動了全村多戶村民發展養殖。

新城鎮小峴村普匯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彩雲説:“基礎母羊有200頭,後面有一棚育肥羊前幾天出欄了,再過一個階段天涼一點,再上200隻育肥羔子喂上,再喂點基礎母羊,自繁自育,每年到年底有淘汰的母羊,母羔子繼續補欄,我現在養這點羊一年收益大概就是十五六萬到二十萬之間。以前這就是牛棚,養的少大概就是三四十個,現在把新牛棚蓋到上面了,目前牛有150多頭。”
新城鎮發展生豬、肉羊、蛋雞、櫻桃、蘋果、花椒等,讓一方“土特産”變成致富“金鑰匙”,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全鎮農戶養殖蛋雞存欄12.2萬羽,生豬存欄1.42萬頭,羊存欄達到2.17萬隻。蘋果留存面積1991畝、櫻桃2000畝,完成果園提質增效550畝,種植中藥材2544畝。
在鎮原縣柏業森種植合作社紅梅杏園和藥材種植基地,紅梅杏壓彎枝頭,藥材長勢喜人,每天有20多名産業工人在基地忙碌生産。現在,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生産經營型、社會服務型、專業技能型的新型農民生産專業化合作社,切實提高示範帶動效應,促進農民增收。

鎮原縣柏業森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張彩玲説:“我們柏業森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新城鎮惠溝村流轉土地1000畝,今年種植白術生地兩種藥材,面對今春持續乾旱,我們採取滴灌抗旱措施,目前出苗齊長勢好,如果按照目前行情畝收入可上萬,同時,我們積極吸納群眾來藥材基地務工,年務工可達3000人次,年人均可增加收入1.6萬元。”
同時,新城鎮聚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招商引資發展了一批“農”字號就業工廠、生産基地,使新城逐漸成為要素聚集的“磁場”、企業發展的“沃土”、投資興業的“寶地”。
新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唐小鵬説:“今年以來,全鎮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部署要求,堅持抓近謀遠、抓重補短、抓實落細,突出引商興業,保糧增産,果畜興農,治污增綠。以“肉牛強鎮”為牽引,按照種養結合、草畜融合、循環利用的産業發展思路,種植玉米6.8萬畝、小麥3.2萬畝,肉牛存欄2.6萬頭,生豬存欄1.4萬頭,蛋雞存欄12萬羽。下一步,我們將落實好産業富民、環境賦能、治理提效、黨建引領等重點,加快建設鄉村振興示範鎮,現代肉牛産業集群發展核心鎮,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貢獻。”(鎮原融媒全媒體記者 田曉博 李志惠 曹佳佳 慕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