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廟渠鎮以“黨建鏈”串起“産業鏈”、做強“服務鏈”的思路,圍繞打造北部萬頭肉牛小鎮的目標定位,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抓手,着力構建黨委統籌、各方聯動、融合發展的農村大黨建格局,推動支部建在産業鏈、黨員聚在産業鏈、農民富在産業鏈。
盛夏時節,走進廟渠鎮的千頭肉牛標準化繁育基地,一排排現代化棚圈整齊排列,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正悠閒地吃着草料。不遠處的生態園區裏,雪松、黃楊鬱鬱蔥蔥,呈現出勃勃生機。2022年,有着30年養殖經驗的黨員能人常勇返鄉創業,建起千頭肉牛繁育基地。目前,隨着“西門塔爾良種繁育計劃”啟動,首批230頭優質母牛已進場,預計年末存欄量達1200頭,年飼養量突破2000頭,有力帶動了廟渠鎮牛産業發展。

在養殖産業發展上,廟渠鎮創新推行“支部建在田間、黨課上在田間、黨員聚在田間、服務落在田間、産業興在田間、群眾富在田間”的“六在模式”,將9個村黨支部、6個家庭農場和4個專業合作社擰成一股繩,成立肉牛産業聯合黨委。通過組織、隊伍、資源“三融三共”機制,帶動全鎮新增養殖戶502戶,其中5頭以上規模戶達100多戶。孫寨村是廟渠鎮千頭牛養殖村,走進村民孫萬安的牛舍,他正在打掃牛棚,已經養牛10多年的孫萬安算得上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孫萬安邊忙邊説:“我從2014年開始養了10多頭牛,2022年政府資助10萬元擴建牛棚,牛存欄50頭以上,2023年由於市場行情不好,我在街道開了一個鮮肉店,邊飼養邊屠宰,採取這麼一种經營方式。”

廟渠鎮孫寨村黨支部書記孫永豐告訴記者:“我們孫寨村共有570戶,2397人,全村現在有養殖合作社4個,養牛5頭以上的是60戶,20頭以上的3戶,60頭以上的5戶,100頭以上的1戶,全村共養牛是1500多頭,帶動邊遠山區不能外出的農戶在家搞養殖致富。”
生態優勢更是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廟渠鎮通過“電商前店+繁育後場”聯動,2024年線上牛肉銷售額突破1600萬元,雪花牛肉走進中石化、自然資源部等單位食堂;今年又拿下北京友誼醫院、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等400余萬元訂單,産品溢價率達30%,覆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商超及高端餐飲渠道。從“單打獨鬥”到“全鏈融合”,廟渠鎮構建起“養殖業牽引、種植業支撐、有機肥循環”的“三元雙向”模式。前端為農戶提供母牛和技術,末端包銷路促增收,全鎮飼草玉米種植達5000畝,村集體年均增收4.6萬元。通過“代養託管”模式,為50余戶特殊群體提供“保姆式”服務;爭取東西協作資金91萬元,村集體年均增收4.6萬元,實現“支部有作為、企業有效益、群眾有收益”的共贏目標。

廟渠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文智介紹:“我們圍繞‘兩區兩帶’産業布局(肉牛、肉羊飼養區,飼草玉米種植示範區,糧食生産示範片帶,黃花菜種植示範片帶)和‘14334’發展目標(1個千頭規模化肉牛養殖基地,4個千頭肉牛養殖示範村,3個5000隻肉牛養殖合作社,3萬畝高標準農田,4萬畝全膜糧食),謀劃了一批萬畝、萬隻千頭示範點,全力推動産業發展。”(鎮原融媒全媒體記者田曉博曹佳佳慕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