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06-12 17:34:32 來源: 隴東報

西峰區:文明新風從“紙面”落到“心尖”

2025-06-12 17:34:32     來源: 隴東報
字體:
分享到:

  從AI漫畫“破圈”傳播,到黨員幹部“硬核”示範,從文藝演出浸潤鄉土,到雲平台精準服務……今年以來,西峰區以“四度”創新,讓文明新風從“紙面”落到“心尖”。

  數字傳播有“速度”:

  從“雲端漫畫”到“鄉土金句”

  近日,一組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戀新規的AI動態漫畫《守護純粹愛情》在西峰區各鄉鎮、街道居民的朋友圈傳開,僅僅3天就有1.1萬的閱讀量。

  西峰區積極探索多元宣傳路徑,主流媒體推出《小西心語》以案説法、《小西劇場》情景演繹、《AI西峰》動漫解讀等豐富多彩、群眾樂見的移風易俗短視頻、動漫等作品,讓文明新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除了多元化的線上宣傳引導,西峰區還注重線下宣傳陣地建設,140余塊LED屏循環播放的標語,200余條懸挂在村(社區)的橫幅,用“深化移風易俗,讓彩禮降下來,喪事簡下來,錢包鼓起來”“孝心不在排場大,文明殯葬更顯情”等“土味金句”替代生硬説教。數字技術與鄉土智慧的碰撞,讓文明新風吹遍鄉村的角角落落。

  文藝浸潤有“溫度”:

  從“戲&説俗”到“民心悟新”

  “鑼鼓一敲震天響,滿懷豪情走上場,移風易俗勢必行,陳規陋習需摒棄,要響應……”西峰區文化工作者創作的《移風易俗“三句半”》在各村廣泛傳播。西峰區將本土文化資源轉化為“説理”載體,打造《移風易俗“三句半”》《中華好家風》等文藝作品,把政策條文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將文明理念融入悠揚的旋律中,讓群眾在“哈哈笑”中“慢慢悟”。

  近日,在董志鎮八年村文化廣場的移風易俗主題文藝匯演中,小品、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經改編後耳目一新。“現在的生活是好了,可這高額彩禮確實是讓人頭疼,政府倡導的對,就應該按這種新風來。”在一場場的文藝演出中,越來越多的村民對移風易俗有了新認識,文藝演出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對話”。

  黨員示範有“力度”:

  從“頭雁領航”到“群雁齊飛”

  在西峰區肖金鎮大戶王村,村民至今記得老組長王風義的“硬核操作”。老伴去世後,他將傳統“兩天四飯”的喪禮簡化為“一天一湯一飯”。西峰區長慶社區黨員鄧海金為女兒籌辦婚禮時,主動選擇“低彩禮”,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這些“關鍵少數”的示範效應迅速擴散——全區黨員幹部公開承諾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文明新風舉措,以實際行動為踐行新風樹立榜樣。

  為了讓文明新風傳播得更廣更遠,西峰區注重“用身邊事感動身邊人”,將移風易俗先進典型的故事製成展板、短視頻,在村(社區)循環展播。在基層巡講中,移風易俗先進典型用樸實話語分享自己的經歷,台下掌聲雷動。崇德向善之風席捲西峰,實現從“頭雁領航” 到“群雁齊飛”的生動局面。

  服務創新有“精度”:

  從“雲端點單”到“街巷服務”

  如今,打開“新西峰”APP,文明實踐模塊的“移風易俗”專欄格外醒目,村民可“點單”普法宣講或家風講座,老年人能申請“長者無憂餐吧”送餐服務,新人可在線預約集體頒證儀式……這個匯聚9.8萬名志願者的雲平台,目前已累計開展460余場定制化服務,讓文明實踐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與此同時,一批“沾泥土、帶露珠”文明實踐品牌崛起,“共享奶奶”志願服務隊穿梭街巷接送孩子,“愛心互助院”讓空巢老人聚在一起包餃子,“愛心衣櫥”收集舊衣清洗消毒後捐贈困難家庭……文明實踐真正融入柴米油鹽。

  從“數據屏”到“戲&子”,從“紅手印”到“志願紅”,一個個典型示範帶動群眾見賢思齊,一場場文明宣講讓新風浸潤人心。西峰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持續用力、馳而不息,越來越多的群眾從“被動聽”到“主動講”再到“自願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積極響應“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新規,文明之花在隴原大地悄然綻放。(慶陽融媒記者 魏博慶 通訊員 張倩 劉娟娟)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