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和政縣,生機盎然,新營鎮廣袤的田野間,一座座標準化養殖圈舍整齊排列,新生犢牛的叫聲此起彼伏。隨着“見犢補母”政策的持續發力,這裡上演着從“養殖觀望”到“主動入局”的生動轉變。近日,記者走進該鎮,探尋養殖戶與這項惠民政策的暖心故事。
“我養牛5年了,現在牛存欄50多頭。今年新增的12頭犢牛,讓我獲得了第一季度惠民獎補。如今養牛有補貼、有技術,日子越來越有盼頭。”養殖戶劉古柏在牛棚里正給剛滿月的犢牛添加精飼料。他曾因母牛繁育周期長、疫病風險高而不敢輕易擴群,縣上推出的“見犢補母”政策成為轉折點——對飼養能繁母牛的農戶,按每頭新增犢牛1000元給予補貼,配套凍精免費供應、疫病防控等技術服務。
和政縣的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處處涌動着發展牛羊養殖的熱潮。如今,隨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地,讓新從業者成功拿到“入場券”,催生返鄉創業潮。
“以前,我一直在外打工,收入不穩定,也顧不上家。今年聽説縣上有‘見犢補母’獎補政策,就有了回家搞養殖的念頭。現在我養了14頭母牛,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養殖戶馬國俊談及自己的返鄉創業路,眼中滿是憧憬與堅定,這不僅是他個人生活的新起點,也是該縣千萬級牛羊産業鏈蓬勃發展的鮮活寫照。
今年,該縣的“見犢補母”政策以補促養、以養強鏈,解決了養殖戶的短期資金壓力,擴大了基礎畜牧群體,推動了良種繁育。據該縣畜牧發展中心檢疫監督股股長康福介紹,第一季度,全縣共有2108個養殖場戶申報驗收,申報母牛3036頭,享受補助金額303.6萬元。通過“一頭母牛帶動一個家庭,一群母牛激活一條産業鏈”的模式,讓養殖戶從“不敢養”變為“搶着養”,推動牛羊産業從“零散弱”向“集群強”加速轉型。(記者 周俊清 通訊員 黃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