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6月6日電(王生元、童張偉)甘肅,這柄鑲嵌在祖國西北的“玉如意”,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處,擔起“兩屏三帶”生態重任。
1978年,“三北”工程號角起,隴原勇士執鍬向沙,四十余載未曾停歇。
1978-2020年,甘肅省“三北”工程前五期工程鋪展6790萬畝綠毯。
2021-2023年,甘肅省“三北”工程區借國家重點項目支持再織3166萬畝綠色錦緞。

金塔縣環城防護林網(資料圖)。
據2022年國家林草濕荒綜合監測顯示,甘肅省“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1977年不足4%提高到9.17%。
沙漠係“圍脖”
初夏的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青土湖,水鳥輕點粼粼碧波,蘆葦“沙沙”起舞成歌。誰能想到這裡曾是巴丹吉林、騰格裏兩大沙漠“咬耳”的風沙虎口。
半個多世紀前,青土湖逐漸乾涸,黃沙肆意,一度讓周邊地區飽受風沙之苦。
面對“沙上墻、驢上房、地撂荒”的現狀,從上世紀50年代起,民勤人鐵鍬鑿開板結沙殼,雙肩擔來清水種苗,大力推進規模化治沙。
目前,民勤不僅阻擋了兩大沙漠的合攏,還織就了一條長380公里、總面積210余萬畝的“綠圍脖”,將流沙死死擋在民勤綠洲之外。
據民勤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姜莉玲介紹:“截至目前,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261萬畝以上,工程固沙130萬畝,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萬畝以上,實現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

夏日裏的民勤縣青土湖碧波蕩漾。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不止民勤,從八步沙林場的接續奮鬥,到治沙專家徐先英的矢志不渝……這份堅守,正是甘肅推進“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甘肅&&《關於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甘肅省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設協調工作機制》,印發《甘肅省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協調機制專責組工作職責》,環環相扣,為加強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設提出了舉措、建立了機制、明確了職責。
甘肅林草部門抽調工程技術人員分區蹲點包片服務,及時掌握並督促項目建設進展和資金支付進度,形成閉環管理,確保末端落實。
2024年,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片區完成綜合治理任務615.83萬畝。

金塔縣探索“高立式沙障+草方格沙障”治沙模式,提高防沙治沙效果(資料圖)。
經過多年沙化土地接續綜合治理,河西走廊地區武威、金昌、張掖等5市87.9%的風沙線建成了林草阻沙帶,67.5%的重點風沙口得到綜合治理,1580多個村莊免遭風沙肆虐危害。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處處長周臘虎説:“力爭到2030年,河西走廊1686公里風沙線全部‘鎖邊’,212個重點風沙口全部‘封關’。”
夏日的陽光灑滿河西走廊,這片土地上欣欣向榮,處處可見全民治沙、科技治沙、産業治沙的蓬勃推進場景。
大河着“綠裝”
黃河在祖國版圖上勾勒的雄渾“幾”字彎裏,甘肅段如一條翡翠絲帶,以913公里奔涌之勢支撐起隴原大地的生態脈搏。
當“三北”工程遇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場“綠染河岸、水潤民生”的生態革命正蓬勃展開。

黃河白銀景泰段,兩岸鬱鬱蔥蔥。
位於甘肅省中部的白銀市景泰縣,北望騰格裏沙漠,南倚蘭白城市群,更是“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重要區域。
近年來,景泰縣大力開展黃河治理、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着力建設生態黃河、幸福黃河。“我們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3萬畝、退化林修復6萬畝、封山育林4萬畝,縣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景泰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尚天甲説。
美了山林底色,還需旺了經濟成色。
白銀市在助力“三北”工程建設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文冠果、枸杞等特色林果産業和肉蓯蓉種植等林下經濟。
白銀市林業和草原局生態建設防災科科長安俊珍介紹,截至目前,文冠果、枸杞等經濟林栽植面積達到159.57萬畝,年産值35.8億元。
不止白銀市,按照《“三北”工程六期規劃》,甘肅隴中隴東的蘭州、定西、平涼等5市28個縣(市、區)納入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甘肅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築牢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截至目前,黃河‘幾字彎’完成造林任務340多萬畝。”甘肅省三北工程建設中心副主任張寶芹説。
如今,在黃河兩岸,“轉角遇到美”“出門見到綠”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
山頭戴“綠盔”
一年綠一個山頭。
從2022年起,天水市武山縣持續打造廣武坡、盤龍山、馬家山等4個萬畝造林基地,規劃面積8萬畝,計劃2026年建成。
天水市作為國家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重點地區。目前,天水市林業用地面積達到938.55萬畝,現有森林721.61萬畝、草原99.43萬畝、濕地11.31萬畝。
2024年,天水市、臨夏回族自治州被納入“三北”工程六期協同推進區。
除了人工造林,天水、臨夏協同推進區還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讓大自然自我修復,重現生機。

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春季義務植樹點(資料圖)。
在甘肅,“三北”工程建設範圍廣袤無垠,涉及12個市(州)的70個縣(市、區),總面積達36.14萬平方公里,佔據全省國土面積的85%。
“三北”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作聯動。甘肅省林草局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印發《甘肅省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的落實措施》,制定省級財政“三北”工程補助資金等25條支持措施,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甘肅還統籌沙漠邊緣和腹地、上風口和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協同治理,加強與周邊省區合作交流,推動跨省區市域、縣域間聯防聯治。”甘肅省三北工程建設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汪衛國説。
甘肅省慶陽市與陜寧蒙的4地市,華池縣、環縣與陜西吳起縣……一連串跨省合作協議如生態紐帶,將毛烏素沙地、騰格裏沙漠等地連成防護網絡,上演跨山越嶺的“治沙大合唱”。
2025年,國家已下達甘肅省“三北”工程項目58個,中央投資39.35億元,建設任務955.56萬畝。汪衛國説:“力爭到2025年底,全省‘三北’工程區域林草覆蓋率達到37.4%、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63%、沙化土地綜合植被蓋度達到16.3%。”
當前,甘肅省“三北”工程建設蹄疾步穩,正朝着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闊步前行。一幅山川疊翠、生態宜居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