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第二十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在眾多展區中,非遺沉浸式體驗區尤具人氣,而西峰香包館更是成為焦點,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聞香尋藝”,“零距離”觸摸非遺溫度。
步入香包館,一股混合着艾草、香料等傳統配方的獨特馨香便縈繞鼻尖。古樸的木質展架上,琳瑯滿目地懸挂着各式香包:威風凜凜的虎頭驅蚊香囊、聖潔清雅的蓮花祈福荷包、寓意成雙成對的雙魚定情繡囊……細密的針腳與繁複精美的紋樣清晰可見,無聲訴説着慶陽繡娘的精湛技藝。
“過去只知道香包能驅蚊,沒想到每個圖案都是老祖宗的‘吉祥密碼’。”游客曹星星駐足在一款繡着蜈蚣、蝎子等“五毒”圖案的香包前,饒有興致地聽講解員介紹。原來,這些看似“嚇人”的圖案,實則是古人“以毒攻毒”的端午辟邪智慧,蘊含了深厚的民俗文化。
館內,紀錄片循環播放,生動還原了“一片布、一根線、一把艾草”如何化身馥鬱香囊的全過程。而在體驗區,繡娘正俯身在一張長桌前,手把手指導游客穿針引線。
“非遺不是博物館裏的標本,它應該像香包裏的藥草一樣,始終散發着生活的氣息。”西峰區文化館工作人員楊陽介紹,香包館的核心正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香包製作技藝”,創新採用場景復原、深度手工體驗等形式,讓沉睡千年的指尖技藝真正“活”起來。從布料裁剪到“一針一線”,繡娘會為每位體驗者詳細講解每一道工序,讓大家不僅僅是看客,更能沉浸其中,親手觸摸這份傳承的溫度,理解它是如何代代相傳的。
據了解,西峰區目前共有各級非遺傳承人180名,涵蓋香包、剪紙、皮影等58項非遺項目。近年來,西峰區通過持續開展的線上線下多元活動,正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活,讓保護利用的成果惠及全民,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恒久光彩。(慶陽融媒記者耿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