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慶陽:香包“繡”出新圖景
五月隴東垣上,晨光漫過層層梯田。從窯洞炕頭的指尖絕活到跨境電商的雲端呈現,從手工製作的民俗珍品到國際展會的文化符號,“慶陽香包”這朵扎根黃土高原的非遺之花,正綻放新的光彩。
一
走進慶陽市慶城縣健康香包一條街,62歲的李鳳英坐在小凳上繡制香包。
“沒想到,這雙曾經在莊稼地裏幹活的手,如今能‘繡’出好日子,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呢。”李鳳英身旁堆滿了繡制精美的虎頭枕,笑容裏透出對生活的滿足。
轉角處,“85後”市級非遺傳承人程雪的工作室飄出縷縷藥香。展架上,各類創新設計的香包令人眼前一亮:融入敦煌飛天元素的車載香囊,隨風搖曳的流蘇增添靈動之美;綴着精美裝飾的節氣盲盒,充滿趣味與驚喜。
“這個月剛接了一批訂單,最受歡迎的是我親自設計的香包伴手禮和文創産品。”程雪一邊帶領工人們趕制發往外地的訂單,一邊熱情地向客人展示新推出的香包。
作為年輕一代的傳承人,程雪巧妙地將大學所學的現代藝術設計知識融入刺繡之中。飛天的飄帶採用漸變絲線,細膩呈現出流動的韻律感;裙裾處嵌入細閃金線,在燈光映照下折射出耀眼的光澤。
“農閒時,附近村鎮的嬸子們都來領料製作。不少繡娘靠這門手藝,供孩子順利上了大學。”程雪自豪地説,近年來,她帶動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婦女從事香包刺繡産業,以“流動繡坊”的方式將課堂搬到農家炕頭,讓殘疾婦女、留守老人足不出戶增加收入。
在慶城縣民俗文化産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程雪的工作室多次參加全國各大展會及商貿會,並與各地民俗産品企業進行技術交流,先後開發出10余個新産品,對30多個舊款産品優化改進,形成獨具特色的産品風格,産品銷往山東、陜西、浙江等地,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慶城縣民俗藝術研究所所長田靖介紹,從李鳳英的傳統紋樣到程雪的跨界設計,慶陽香包織就了鄉村就業的“雙面繡”——一面是銀發族重煥生機的“夕陽紅”,一面是新青年返鄉創業的“朝陽升”。近年來,當地非遺傳承人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部門,推動民俗文化産業健康發展,有效促進了各鄉鎮香包加工群體增加收入。
二
“家人們,看這個‘黃河象’的作品,它藏着我們慶陽人深厚的情緣!”在慶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傳習所負責人賀慶春的直播間,手機支架變身文化傳播器。
鏡頭前,這位市級非遺傳承人正將小學課本裏的《黃河象》巧妙地繡成生動故事,向網友們娓娓道來。
“這個作品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合水縣馬蓮河畔出土的古象化石。”賀慶春滿懷深情地説,“做好香包産業只是一方面,我更要講好慶陽香包的故事。”
賀慶春如今已熟練掌握流量密碼——將慶陽深厚的黃土文化融入繡品之中,再借助電商&&,把這些精彩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在她身後的榮譽墻上,“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甘肅省鄉村振興巾幗示範基地”等證書熠熠生輝,訴説着她在傳承與創新道路上的不懈努力與非凡成就。
直播間外,新設計的婚慶系列鋪滿桌面:繡着“長命百歲”金瓜的虎頭鞋、綴着並蒂蓮的蓋頭、鴛鴦戲水圖案的鞋墊。“每根絲線都牽着故事。”賀慶春説,“只要講好香包故事,就不愁銷路。我們現在趕制的是北京客戶的端午節訂單,客戶對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故事很認可。”
賀慶春介紹,公司已組建起專業的設計、培訓及營銷團隊,已累計培訓婦女6000多人次,幫助520多名農村婦女通過手工刺繡和編織實現穩定增收。
三
走進西峰區後官寨鄉南佐村,一座獨具特色的窯洞花園式非遺項目産業園引人注目。青磚灰瓦的倣古建築,與周圍的青山綠水相互映襯,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園內,幾位繡娘坐在繡架前飛針走線,專注地繡制着精美的香包和刺繡。66歲的非遺傳承人左煥茸是當地有名的刺繡大師。她耐心地指導着年輕繡娘,並輕聲囑咐:“針腳要綿密不斷,配色要鮮活生動……”
左煥茸先後獲得中國民間工藝刺繡大師、全國婦女“雙學雙比”女能手、全國“鄉村工匠”名師、全國“巾幗建功”標兵,以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省級正高級刺繡藝術師等榮譽。
後官寨鄉中心村村民馬麗萍跟隨左煥茸學習刺繡已有30年。“這幅‘鳳穿牡丹’霞帔圖案由左老師親手繪製,我繡了4個月,是為新人結婚準備的。”馬麗萍告訴記者,通過刺繡她每月收入超過5000元,刺繡不僅是她的謀生手段,更成了她熱愛的事業。
“90後”聽障繡娘袁丹丹通過手語培訓,熟練掌握了刺繡技藝。在作品創作中,她時常加入自己的想法,繡制的也大多是高端香包,收入比務農時增長了3倍。
“您看這哪吒紋樣,是從電影作品中提取的元素。”在繡品陳列館裏,既有登上巴黎時裝周、充滿科技感的AR交互香包,也有帶着泥土芬芳、充滿鄉土氣息的百家布老虎。傳統與現代在此交織,見證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多年來,左煥茸積極探索香包的多元應用場景,讓香包成為旅游禮品、裝飾品、生活實用品等。她打造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動全市30多個鄉鎮發展香包産業,促進農戶增收。
“慶陽香包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香’飄世界。我們的香包不僅要繡在綢緞上,更要繡進年輕人的生活裏。”左煥茸堅定地説,大家共同努力,讓慶陽香包這一傳統技藝繼續傳承下去,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劉偉 李滿福 馮寶強 安志鵬 王思璇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 李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