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紅東正忙着對香包打包裝箱。 通訊員 王春燕 攝
慶陽香包非遺傳承人董利紅與丈夫賈紅東堅守30年,將小香包做成了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更成為帶動當地婦女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初夏時節,走進位於西峰區錦繡坊的慶陽千繡坊商貿有限公司,董利紅正在繡制香包,她的丈夫賈紅東則忙着打包發貨。董利紅是鎮原人,受家庭環境熏陶,從小就酷愛香包刺繡,耳濡目染下,她年少時便可以獨自製作香包。後來,她多方拜師學習刺繡針法,技藝日漸精湛,獨具特色。婚後,她和丈夫賈紅東開始擺攤售賣香包。
2017年,董利紅成立了慶陽千繡坊商貿有限公司,以“公司+農戶”模式,將分散的農村繡娘組織起來,提供設計、培訓和訂單回收服務。目前,公司年銷售香包達60萬件,輻射帶動周邊3000多名婦女繡制香包增加收入。

董利紅在繡制香包。通訊員 王春燕 攝
“從剛開始擺地攤到經營小店,再到成立公司,在這期間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平時公司經常做香包刺繡的繡娘有50多人,製作的香包刺繡銷往連雲港、西安、天水等地。”董利紅説,她負責産品研發和技術方面,她的丈夫賈紅東負責市場開拓、人員管理、人員分配、原材料供應等。
董利紅的作品以“古樸不失時尚”著稱。她在傳統題材中融入現代審美,如將老虎枕的造型簡化、色彩明快化,推出符合年輕人喜好的香包刺繡産品。
“今年我們公司新推出了哪吒手機包,因為顧客都比較喜歡,目前已銷售5000單。”董利紅説。
近年來,慶陽市深入開展非遺挖掘、保護與傳承,加大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力度,通過舉辦香包民俗文化節,不僅讓慶陽香包的品牌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也讓從業者享受到産業發展的紅利。
“隨着香包民俗文化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的香包刺繡産品銷量越來越好,而且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小香包變成了大産業,讓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董利紅説。
董利紅夫婦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商業智慧結合的生動寫照。他們用30載光陰證明,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鄉村振興的新動能。(通訊員 王春燕 李紅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