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繡娘在趕制香包。 慶陽融媒記者 曹康 攝
初夏時節,走進寧縣各個香包刺繡作坊,五彩絲線在繡娘手中翻飛,艾草、薰衣草的清香瀰漫在空氣中,一個個造型精巧、寓意吉祥的香包,成為承載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在位於寧縣湘樂鎮任勞村的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手工香包刺繡製作車間,繡娘們忙着趕制訂單。“我們做的刺繡有小白菜、哪吒等圖案,在這裡工作的都是本村人,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務工的楊雪蘋告訴記者,自己現在不僅成了公司的技術骨幹,還通過直播帶貨,月銷香包刺繡500余件。
據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亞萍介紹,該公司以“公司+工坊+互聯網”的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共吸納任勞村及周邊群眾300多人務工,先後組織20多場(次)技能培訓,累計培訓人數超過1000人。
近年來,寧縣香包乘風而上,繡娘們用一根針和縷縷絲線製作的香包、刺繡産品,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煥發光彩,也讓她們迎來了幸福生活。“端午節臨近,公司産品進入銷售旺季。這兩年公司的香包、刺繡産品銷量比往年增加10%左右,婦女收入也隨之增加,每年收入1萬元以上。”王亞萍説。(慶陽融媒記者曹康、鄭倩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