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寧縣的各個手工香包作坊,五彩絲線在繡娘手中翻飛,艾草、薰衣草的清香瀰漫在空氣中。一枚枚造型精巧、寓意吉祥的香包,正從這裡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成為承載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走進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手工香包製作車間,繡娘們忙着趕制新品訂單,穿針引線,填充定型,縫合裝袋,一個個精美的香包便製作完成,一派繁忙景象。
“做刺繡,廠裏有啥做啥,這個就是小白菜,還有哪吒等其他圖案,多得很,這都是我們村上的人,有時間來到廠裏做,沒有時間拿回去到家裏有空了做,一月還能掙一千八九到兩千元。”楊雪蘋説的廠子是位於寧縣湘樂鎮任勞村的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香包刺繡廠,公司主要生産香包、刺繡和各種手工藝品,目前總共吸納任勞村及周邊剩餘勞動力300多人,先後組織了近20多場次的香包縫合,剪紙,手工刺繡等手工技能的培訓,累計培訓人數超過1000人。

楊雪蘋參加培訓後,不僅成為了香包廠的技術骨幹,更通過直播帶貨月銷香包500余件。和楊雪蘋一樣,任勞村村民石蓮草也是香包廠裏的技術骨幹,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每月還能有不少的收入,讓石蓮草感覺人生有了新價值。
寧縣湘樂鎮任勞村群眾石蓮草説:“忙了就在地裏忙,閒了就把這領回到家裏做,一個月收入好的就是兩千元,收入不好的就是一千五六百元,能掙一點零花錢。”

近年來,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公司+工坊+互聯網”的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目前,香包繡製成為當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結出了“纍纍碩果”。
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亞萍介紹説:“咱們主要生産的是香包、刺繡、刺繡布鞋,主要是端午節賣的一些東西,吸納150人左右就業,其中有十幾個殘疾人,咱們活兒也適合殘疾人幹,還有一些留守婦女,可以帶回家自己在家裏幹,不耽誤帶孩子,年産值500萬左右。”

寧縣香包製作技藝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當地民俗中,端午佩香囊、孩童戴生肖香包的習俗代代相傳,針腳裏縫製的是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來,隨着香包節和農文旅融合的火爆出圈,寧縣香包也乘風而上,繡娘們用一根銀針、幾縷絲線,不僅繡出了文化傳承的新篇章,更繡出了一條非遺助力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這兩年香包節的帶動,咱們這個農文旅帶動的訂單多一點,銷量比較好一點,比往年一年銷量能增加10%左右,咱們婦女收入也增加了,之前由幾千塊錢一年,現在一年都掙得過萬了基本上。”甘肅寧縣惠湘靈韻民俗文化産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亞萍説。(全媒體記者 鄭倩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