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西峰區,黃土溝壑褪去了蒼涼,層層疊疊的綠意爬上樑峁,在風中搖曳出新生的韻律……

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植樹點(資料圖)。 通訊員 溫聰聰 攝
穿行於西環川公路,透亮的藍、明媚的黃和滿眼的綠,令人目不暇接;俯瞰巴家咀水庫,粉白的杏花與蒼綠的松柏在坡地交錯,將春色揉成流動的油彩;站在後官寨路堡村的山頂,只見數百名幹部群眾揮鍬鏟土,將一棵棵樹苗植入黃土,這片垣邊空地,也悄然披上綠裝……
西峰區靜臥於董志垣腹地,這裡溝壑縱橫,梁峁交錯。為了改寫黃土與風沙的對話,西峰人攥緊手中的鐵鍬,用幾十年的時光書寫生態讚歌。
這些年,58歲的張德和足跡遍佈西峰區7個鄉鎮的山梁溝峁。作為西峰區彭原鎮義門村的種樹“老把式”。農閒時,他總跟着當地綠化公司的工程隊跑,哪要挖魚鱗坑、栽行道樹,他就在哪。看著滿山坡新栽的樹苗,張德和説:“這些新綠爬滿溝溝峁峁,就是護土的墻、生金的窩,比啥家底都實在。”

市供排水公司聯合市林科所在西峰東區污水處理廠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通訊員 毛娜娜 攝
近年來,西峰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的生態建設理念,以綠色發展為主線,不斷加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每年三月,西峰區掀起“綠色總動員”,機關幹部、學校師生、企業職工組成植綠隊伍,向董志垣周邊的荒山禿嶺、乾涸溝谷、公路沿線“進軍”,栽下一片片“生態鎧甲”。社區矯正人員在護綠過程中重獲社會認同,紅十字志願者看著親手栽下的樹木守護一方水土,親子家庭在樹木年輪裏讀懂責任傳承。
截至2024年底,西峰區已建成義務植樹基地27處1.52萬畝,栽植各類苗木132萬株,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5%以上,實現了“栽下一片苗、凝聚一條心、守護一方土”的雙重價值。
與此同時,西峰區全力打響“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深入謀項目,積極爭項目,努力落項目。2024年爭取資金1120.8萬元,實施了隴東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治理項目、2023年第一批森林植被恢復項目等5個項目,完成造林綠化(種草)面積60259畝,項目資金總量、實施面積為近三年最多。
隨着林地面積逐年增多,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西峰區積極行動,通過公開選聘、精準培訓,組建起一支128人的專業護林員隊伍。
每天,護林員都會準時踏上巡邏之路。他們仔細查看林地的每一個角落,巡查林區內有無放牧、野外用火、游客燒烤、林木損壞等情況。在防火期更是加大巡查力度,向周邊居民和養殖戶宣講防火知識,成為守護生態綠洲的“流動哨兵”。
同時,西峰區堅持科技賦能,積極探索“無人機+”模式,發揮“空中哨兵”優勢,構築空地一體化“防火墻”。“無人機飛行高度可達500米,通過搭載高清攝像頭和熱成像設備,對林區進行空中動態巡查,在可視範圍內如發現煙霧或溫度異常,可立即定位並通報徒步巡護隊伍前往處置。”西峰區森林消防大隊宣傳員李晉説。
植綠於荒山禿嶺,護綠在晨昏四季,守綠至樹木成蔭。截至2024年底,西峰區總土地面積149.89萬餘畝,其中林地面積46.46萬餘畝,佔到總土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6.77%,山梁溝峁間的茫茫綠海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麗底色。(通訊員 劉新艷 趙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