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郭原鄉人大圍繞“如何在根本政治制度運行中更好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以王溝圈村為試點,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確立了“e”系列人民民主機制,將民主理念融入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主人翁。

王溝圈村從提升村級服務水平和滿足村民信息化需求入手,於2023年啟動“人大代表‘e’站”籌建工作。通過入戶走訪和村民代表大會收集意見,隨後黨群服務中心與鎮人大代表工作組對接全國鄉村振興信息平台,定制開發了嵌入政策諮詢、民意收集、進度查詢等功能的“雲端代表聯絡站”模塊,率先加入全國鄉村振興信息平台——村級服務管理平台,將黨群服務中心和代表“e”站搬上“雲端”。村民掃碼即可加入平台,參與村務監督和管理。村“兩委”將“人大代表聯絡站”遷至村黨群服務中心,通過“上下”聯動模式,使“e”站成為社情民意“收集站”、排憂解難“服務點”、民情直達“新通道”,讓王溝圈村迎來一場“數字革命”。
村民李剛剛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在代表“e”站提交了一份關於清理道路積雪的建議。讓他沒想到的是,僅僅兩個小時後,他就收到了村黨總支副書記慕新斌的回復。更令人驚喜的是,當天下午,村裏的廣播便響起了清掃積雪的通知。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村民們的熱烈響應,大家紛紛拿起工具,齊心協力完成了任務。
如今,“指尖上的民主”已經成為王溝圈村的新風尚,越來越多的村民習慣於通過手機反映問題、了解村情,村民建議辦結率達91%,村民滿意度達97%。
郭原鄉人大還對村裏的街道涼亭進行了升級改造,將其打造成一個充滿“煙火氣”的民主“e”事亭。每週二,駐站的人大代表都會在這裡“下訪”,傾聽村民的心聲。如果遇到能夠當場解決的問題,大家就圍坐在一起,共同商討解決方案;而對於需要進一步協調的事項,則由鄉人大統一跟進處理。這種接地氣的方式,不僅拉近了幹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也為村民搭建起了民主橋梁,讓村民的智慧成為了推動鄉村治理的強大動力。
針對以往村民意見分散、處理流程不規範的問題,郭原鄉人大在王溝圈村試點推行民“e”箱制度。在村委會廣場、村口小賣部等5處人流密集點懸挂特製信箱,箱體標注使用説明和二維碼,同步開通線上投遞功能。在運行機制上創新實施“三階處理法”——村民投遞的意見每日由專人開箱登記,通過《意見建議分類處置&賬》進行三級研判:簡單問題由值班村幹部現場答覆;需協調處置的轉交村兩委限期辦理;重大事項則上報鄉人大專題研究。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民“e”箱就收到了20多條來自村民的建議。有的是關於改善村容村貌的小創意,有的則是關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大問題。無論大小,每一項提議都被認真對待,每一個聲音都被耐心傾聽。這種公開透明的溝通方式,讓村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關懷。
為確保民“e”箱收集的意見建議真正落地見效,郭原鄉人大創新構建了“代表監督+群眾監督+智能監督”的三維監督機制。在線下,由5名鄉人大代表組成監督小組,每月定期檢查《意見建議辦理&賬》,對超期未辦結的事項發放督辦單;同時設立“民情監督員”崗位,邀請村民代表參與辦理過程的全流程監督。在線上,依託鄉村振興信息平台,村民掃碼即可實時查看事項辦理進度,並對處理結果進行滿意度評價。通過這種事前公示標準、事中跟蹤進度、事後評議效果的閉環監督,王溝圈村民“e”箱建議辦結率提升至98%,村民滿意度達96%。監督機制不僅倒逼幹部作風轉變,更培育了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習慣,形成了大家提、共同議、協力辦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隨着這些創新舉措的不斷推進,王溝圈村構建起了多元便捷的民意表達渠道,“e”系列民主機制逐漸成熟。這一切的努力,匯聚成了王溝圈村獨特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在這裡,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可感的生活體驗。從文化活動的策劃到基礎設施的維護,從日常事務的管理到長遠規劃的制定,村民的意見始終佔據着重要位置。更重要的是,這種民主不僅僅體現在表面上的形式上,更深入到了村民內心深處,讓他們感受到真正的歸屬感與幸福感。(鎮原融媒全媒體記者張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