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峰區 植綠護綠厚植生態文明底色
四月的慶陽市西峰區,黃土溝壑褪去了蒼涼,層層疊疊的綠意爬上樑峁……
在老一輩的記憶中,西峰可不是如今的樣子。“以前這兒的風從春刮到冬,吹得人睜不開眼,天空經常是灰濛濛的。”年近六旬的西峰區彭原鎮義門村村民張德和回憶道。
近年來,西峰區以綠色發展為主線,持續加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努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每年春天,西峰區都會發布“綠色動員令”,機關幹部、學校師生、企業職工和群眾組成植綠隊伍,向董志垣周邊的荒山禿嶺、乾涸溝谷和公路沿線進軍,栽下一片片防風固沙的“生態鎧甲”。
截至去年底,西峰區建成義務植樹基地27處1.52萬畝,栽植各類樹木132萬株,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5%以上,實現了“栽下一片苗、凝聚一條心、守護一方土”的多重價值。
西峰區深入謀項目,積極爭項目,努力落項目,去年爭取資金1120.8萬元,實施隴東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項目5個,完成造林綠化(種草)面積6萬餘畝。
隨着林地面積的逐年增多,西峰區將生態保護提上重要日程,通過公開選聘、精準培訓,組建起一支128人的專業護林隊伍。
每天,護林員們仔細察看林地的每一個角落,巡查林區內有無放牧、野外用火、游客燒烤、林木損壞等情況。在防火期,護林員們更是加大巡查力度和頻次,反復向周邊居民和養殖戶宣傳防火知識,成為守護生態綠洲的“流動哨兵”。
與此同時,依託科技手段,西峰區積極探索“無人機+”模式,發揮“空中哨兵”優勢,全力構築空地一體化“防火墻”,努力為生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無人機飛行高度可達500米,通過搭載高清攝像頭和熱成像設備,對林區進行空中動態巡查,在可視範圍內如發現煙霧或溫度異常,可立即定位並通報徒步巡護隊伍前往處置。”西峰區森林消防大隊宣傳員李晉介紹。
用心植綠、悉心護綠,西峰區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區總土地面積149.89萬餘畝,其中林地面積46.46萬餘畝,佔到總土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6.77%,山梁溝峁間的茫茫綠海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麗底色。(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通訊員 劉新艷 趙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