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勞動托舉夢想,奮鬥書寫華章。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到來之際,新華網甘肅頻道聯合甘肅省總工會特別推出“勞模先鋒·奮鬥者説”系列訪談,聆聽他們用汗水和智慧譜寫的時代強音,感悟“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磅礡力量!
在荒蕪的戈壁深處,有一群人用熱血與智慧填補國內核燃料閉式循環技術空白。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首席技師王秋楓,正是這支隊伍中的傑出代表之一。他以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堅守,帶領團隊攻克多個技術難題,為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本期【新華訪談】我們走近這位“核領域大國工匠”,聆聽他如何用匠心與丹心詮釋“兩彈一星”精神新時代內涵。
嘉賓:王秋楓(全國勞動模範,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職工、首席技師、高級技師)
新華網:扎根戈壁二十餘年,是什麼支撐您堅守在核燃料閉式循環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

王秋楓:核燃料閉式循環技術關乎國家能源安全,是核能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環節。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外國專家不經意的一句“你們在這方面還比較空白”,讓我們如芒刺在背,卻也點燃了自主創新的鬥志,大傢伙心底裏堅定要讓我們國家在核燃料閉式循環領域真正挺直腰桿!
回首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老一輩核工業人毅然奔赴茫茫戈壁,隱姓埋名、以身許國。在物資匱乏、技術封鎖的條件下,他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他們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猶如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始終照亮着我們奮進的征程。
二十載戈壁春秋,在面對國內資料近乎空白,國際技術封鎖嚴密到連一張圖紙都難以獲取的困難下,老同志們常説“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年輕的同志們也是安下心、紮下根。為攻克技術難關,大家睏了裹棉大衣席地而眠,餓了方便麵充充饑,眼睛酸了就滴上眼藥水……,當首次實現關鍵參數突破時,團隊相擁而泣的瞬間讓我依然歷歷在目。
新華網:面對複雜環境下設備的遠程拆裝挑戰,團隊如何確保精度達到標準?

王秋楓:面對複雜環境下設備的遠程拆裝,我們反復研究設備結構、技術脈絡,將設備分解為多個子系統,逐個優化。並通過理論推演+模擬驗證,使配合精度達到“絲級”(0.01毫米)要求,實現一次安裝到位。同時,設備遠距離裝配操作需要考驗“人機協同”的能力。團隊反復研究穩定準確操作技法,通過實操訓練,讓操作員在模擬環境中形成肌肉記憶。最終,團隊人員僅憑監控畫面和手感,就能完成精密裝配。總的來説,我們解決技術難題的背後,是“創新思維+極致匠心”的結合。
新華網:作為“隴原工匠”,您最看重青年工程師要具備哪些品質?

王秋楓:一是使命感與家國情懷。核工業不同於普通行業,它關係國家戰略和國防安全。只有真正理解這份責任,才能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壓力。
二是創新勇氣與破局思維。在技術變革的潮流下,“等靠要”沒有出路。比如,面對凈化裝置密封性差導致氣體凈化失效的問題,一位年輕工程師通過重新構建過濾器,極大提升了氣體凈化的效率。我欣賞這種“敢想敢幹”的勁頭!
三是嚴謹作風與“歸零”心態。我們的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團隊始終把“每一次操作都當作第一次”,哪怕是最熟練的流程也要反復核對。對於實驗數據結果,也必須通過多組對比才能投入使用。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新華網:在您看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應該有怎樣的新內涵?

王秋楓: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早已超越了“一門手藝幹一輩子”的傳統定義,我認為有三個新內涵:
第一,是“守正”與“創新”的統一。新時代工匠們既能吃透傳統工藝的“老規矩”,又能在新領域、新技術中闖出新路。工匠精神,永遠蘊含着“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第二,是“小我”與“大我”的同頻。在戈壁堅守的日子裏,我們不是沒有機會離開,但當想到自己的每一個數據都在重構國家技術標準,每一項專利都在打破國際壟斷,個人的得失就顯得微不足道。新時代工匠,必須把“技能報國”刻進骨子裏。
第三,是“安全”與“卓越”的共生。就核工業而言,工匠精神的底色是“安全高於一切”。就像我們在調試中,最後操作前一定要把安全預案多推演一遍來確保零失誤。卓越是用科學和嚴謹築起安全的堤壩。
對我而言,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是“傳承+創新”“專注+開放”“匠心+智能”的結合。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把事情做對”,更是“做對的事情”,為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為國家戰略貢獻智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