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走進廟渠鎮的千頭肉牛標準化繁育基地,一排排現代化棚圈整齊排列,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正悠閒地吃着草料。不遠處的生態園區裏,78畝雪松、黃楊鬱鬱蔥蔥,不少村民在這裡散步打卡,這是廟渠鎮以黨建為筆、産業為墨,繪就鄉村振興“牛”畫卷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廟渠鎮全面落實黨建“五大工程”、推動黨建“五大融合”行動,以“黨建鏈”串起“産業鏈”、做強“服務鏈”的思路,圍繞打造北部萬頭肉牛小鎮的目標定位,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抓手,着力構建黨委統籌、各方聯動、融合發展的農村大黨建格局,推動支部建在産業鏈、黨員聚在産業鏈、農民富在産業鏈。

“以前養牛最怕遇到疫病,現在聯合黨委請來專家上門指導,還幫我們統一引進種牛,省心又省錢!”養殖戶老李笑着説。廟渠鎮創新推行“支部建在田間、黨課上在田間、黨員聚在田間、服務落在田間、産業興在田間、群眾富在田間”的“六在模式”,將9個村黨支部、6個家庭農場和4個專業合作社擰成一股繩,成立肉牛産業聯合黨委。通過組織、隊伍、資源“三融三共”機制,累計破解種牛引進、疫病防治等難題12項,帶動全鎮新增養殖戶502戶,其中5頭以上規模戶達100戶。
在標準化千頭肉牛繁育基地的現代化車間裏,技術員正通過人工授精技術培育優質牛犢。“這500頭西門塔爾基礎母牛是從武威、張掖引進的‘種子選手’,育肥周期能縮短20%,出肉率提高15%以上!”基地負責人常勇介紹。2022年,這位有着30年養殖經驗的黨員能人返鄉創業,盤活鎮政府老果園建起肉牛繁育基地。目前,隨着“西門塔爾良種繁育計劃”啟動,首批230頭優質母牛已進場,預計年末存欄量達1200頭,年飼養量突破2000頭。

同時,廟渠鎮通過引進常勇投資7000萬元擴建養殖場,50余戶搬遷戶和殘疾家庭得以“拎包入駐”,戶均年增收超3萬元。鎮裏還培育出30名本土養殖能手,開展技術培訓20場次,覆蓋農戶600餘人,形成“黨員帶頭、能人示範、群眾跟進”的良性循環。
養殖場的糞污去哪兒了?答案藏在廟渠鎮的循環産業鏈裏。廟渠鎮構建“養殖+種植+有機肥”循環産業鏈,年收儲秸稈6000噸、帶動5000畝飼草玉米種植,畜禽糞污發酵成有機肥反哺農田,畝均節本增收超2000元。
生態優勢更是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廟渠鎮通過“電商前店+繁育後場”聯動,2024年線上牛肉銷售額突破1600萬元,雪花牛肉走進中石化、自然資源部等單位食堂;今年又拿下北京友誼醫院、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等400余萬元訂單,産品溢價率達30%,覆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商超及高端餐飲渠道。
從“單打獨鬥”到“全鏈融合”,廟渠鎮構建起“養殖業牽引、種植業支撐、有機肥循環”的“三元雙向”模式。前端為農戶提供母牛和技術,末端包銷路促增收,全鎮飼草玉米種植達5000畝,村集體年均增收4.6萬元。通過“代養託管”模式,為50余戶特殊群體提供“保姆式”服務;爭取東西協作資金91萬元,村集體年均增收4.6萬元,實現“支部有作為、企業有效益、群眾有收益”的共贏目標。(鎮原融媒全媒體記者 張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