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值春小麥播種關鍵期,近日,永昌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新城子鎮西灣村、城關鎮趙家莊村開展“膜穴播小麥豐産技術”集成試驗,將覆膜保墑、北斗導航播種、智能水肥管理等現代農技體系進行規模化驗證,為旱作農業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來到新城子鎮西灣村試驗田現場,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地膜覆蓋穴播一體機正沿預定軌跡精準作業,同步完成覆膜、開穴、覆帶、播種四道工序。隨着機械行進,黑色地膜如絲綢般鋪展田間,隴春34號等優質麥種在智能算法控制下精確入穴。“每個穴口可精準播入5-6粒種子,較傳統播種減少許多用種量。”永昌縣農技中心技術員楊曉軍現場檢測後&&。

隴春34號、寧春11號、0.007mm、1500公斤……試驗田內,不同規格的立牌標注着實驗信息,新品種篩選試驗、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不同厚度試驗、有機原肥不同梯度試驗等多個實驗在新城子鎮西灣村試驗田同步開展。

全膜穴播技術的推廣離不開不同厚度地膜的堅實助力和可靠防護。永昌縣農技中心致力於借助不同厚度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保墑、保水劑鎖水、抗逆品種篩選,將水分利用效率提升到30%以上,實現“旱年不減産、豐年更高産”。

永昌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發偉説:“通過前期試驗,0.007毫米厚度地膜在示範區既能滿足機械覆膜的強度要求,又可在小麥成熟前完成主體降解過程,這種更輕薄的地膜適宜在墑情良好區域推廣,0.01毫米厚度地膜通過適度增加厚度,更適應於高海拔冷涼地區,不同規格地膜形成了分區域適配春小麥全地膜穴播的技術方案。”

作為首批參與試驗的親歷者,運鑫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守運見證了技術帶來的蛻變。
“2023年我們通過縣農技中心引進技術,在毛卜喇村種植全膜穴播小麥,2024年又在夾河村、西灣村繼續種植,産量有很大提升。由之前傳統種植産量的每畝900斤左右上升至每畝1300斤左右。”談起全膜穴播技術帶來的變化,運鑫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守運連連稱讚道,“並且在節肥、節種、節水方面有很大的成效,節肥和節水比較之前,均由每畝70斤左右減少至每畝35斤左右,成本可直接減半,節水率達到了30%。”

讓每一滴水凝結成糧,讓每一寸土孕育希望,用科技之力織就發展之網,以生態之心守護綠色綿長。近年來,永昌縣緊緊圍繞“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發展戰略,堅持向技術要産量,向生態要效益,在保證糧食産量提升的同時,注重土地環保,提升水分利用效率,真正做到將農業生産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奮力打造一條生態優先、科技驅動的現代農業之路。(記者:馮金龍 朱佳偉(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