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04-15 17:04:38 來源: 金昌市融媒體中心

金川區:“物質+服務”為困難群眾鋪就幸福路

2025-04-15 17:04:38     來源: 金昌市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陶大哥,我把你寫的詩打印出來了......”

  “好好好!你有心了,照料我們已經夠辛苦了,還幫我打印詩稿,謝謝你!”

  近日,金川區幸福家社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蘭芳像往常一樣,走進龍崗裏社區陶明軍(化名)家,在收拾房間、燒菜做飯的間隙,將精心裝訂整齊的詩稿冊頁,交到這位常年臥床的中年男子手中。圖文並茂的精美紙頁上,工整地記錄着《金疙瘩》《感恩》等10余首小詩——這是陶明軍在社工陪伴下,特享金川區“物質+服務”救助模式,重拾生活信心的感人一幕。

  一場叩開“心門”的精準救助

  陶明軍今年46歲,因病臥床多年,與母親馮女士同為分散特困供養人員。2024年12月,社區工作人員任佩琴入戶時發現,已確診小腦萎縮的馮女士已無力照料兒子,母子倆陷入無人照料的困境。金川區民政局接到反饋後,嚴格按照“調查服務對象基本情況-評估服務需求-制定服務方案-建立服務檔案-提供服務-評估服務質量”的服務流程,在確認兩人不符合入住集中供養機構的條件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金川區幸福家社工服務中心為其提供24小時居家照護。

  “這麼多年,我一直躺在床上不能動,覺得自己的世界是黑暗的,是你們的到來,讓我感受到了被關愛的溫暖……”陶明軍指着床頭的詩稿説,護理員每天幫他擦身、按摩,還把他隨口念出的句子記在手機備忘錄裏。“去年冬天寫《像風一樣自由自在》時,護理員小張誇我寫得好,還幫我抄在本子上。”如今,他的“作品集”已有30多頁,字裏行間滿是對生活的期盼。

 從“單一物質救助”

  到“多元服務保障”的升級

  針對陶明軍母子的特殊情況,區民政局在落實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的基礎上,精準匹配生活照料、心理疏導、康復護理等服務。陶明軍生活上發生的變化,正是金川區創新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的縮影。

  2024年以來,金川區按照“一年先行先試、兩年總結成效”的思路,以社會工作服務站為載體,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推動社會救助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拓展。“困難群眾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向好發展、實現自我價值。通過對受助者需求的評估,為他們匹配更加精準的服務。”金川區民政局負責人沈正清介紹道。

  為此,金川區民政局對生活不能自理的低收入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訪視照料、送醫陪護等“剛性服務”;對有心理慰藉、社會融入需求的低收入群體,開展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發展型服務”,累計服務6200餘人次,開展活動60余場次。

  6200餘人次服務背後的“金川名片”

  金川區打造的高效、溫暖、精準、多元救助“金川名片”,通過建立服務對象需求檔案,實現“一人一策”。發現陶明軍喜歡哼歌,社區工作者便準備了筆記本鼓勵他寫詩、編歌,如今這些作品成為他與外界交流的“橋梁”。“以前覺得自己是負擔,現在每天盼著社工來,想把新寫的詩念給他們聽。”

  陶明軍的笑容,映照着金川區社會救助從“兜底保障”到“發展賦能”的進階。當救助不僅是遞送物資,更是守護尊嚴、點燃希望,民生幸福便有了可觸可感的溫度。

  “這種量體裁衣式的服務模式,不僅提高了救助效率,更提升了救助的溫度,實現了需求與服務的雙向奔赴,讓民生幸福更可感可及。”沈正清又補充説道。

  在陶明軍最新詩作《感恩》中,他寫道:“貧困人民有保證,關心百姓感謝黨,生在華夏吾之幸,衣食皆有暖心陽。”這是受助者的真誠獨白,更是金川區“物質+服務”精準綜合救助服務困難群眾的溫暖篇章。

  記者:柯玉棟 通訊員:李蘭文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