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四月,會師大地處處涌動着生機。在會寧縣,從層疊的梯田到繁忙的田間地頭,從綠意盎然的生態廊道到熱火朝天的産業園區,一幅以“農業優先,文旅賦能”為底色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當地幹部群眾搶抓農時、聚力發展,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根基,以生態綠化為紐帶,以文旅融合為亮點,奏響了一曲春耕生産與鄉村振興的交響樂。
春耕生産:科技賦能築牢糧倉根基
四月的會寧,春耕備耕如火如荼。在韓家集鎮的梯田上,覆膜機轟鳴作響,一條條銀白色的地膜如絲帶般鋪展,為土地穿上“保墑衣”。“今年墑情好,加上政府補貼的地膜和良種,大夥幹勁十足!”村民張順天一邊平整地塊一邊感慨。近年來,會寧縣通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累計改造坡耕地為梯田260.03萬畝,農田基礎設施和抗災能力顯著提升。
為保障春耕高效推進,全縣早謀劃、早行動。2025年,計劃完成農作物種植面積354萬畝,儲備良種14.84萬噸、化肥6萬噸、農膜1.6萬噸。同時,農機合作社的“體檢”與跨區作業服務成為亮點。大溝健民農機合作社內,農機手王海兵説:“一台機械頂百人,效率高還省力。”目前,全縣農機綜合水平達57.7%,機械化耕作讓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
項目建設:産業融合激活振興動能
在楊崖集村的藥材基地,挖藥機與耕種機協同作業,空氣中瀰漫着泥土與藥苗的清香。“一畝藥材收入6000多元,藥苗成了‘金條條’。”村民李國峰笑着算起增收賬。會寧縣立足“1+N”産業模式,重點發展肉牛、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産業,延伸産業鏈條,培育了6家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農戶嵌入全産業鏈。
白草垣鎮的大棚蔬菜園區內,綠油油的上海青即將裝車發往市場。“15個棚預計收入10萬元,技術有指導、銷售有保障。”種植戶常根強信心滿滿地説。這樣的場景在會寧並非個例,南峪川蔬菜産業園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既保障了“菜籃子”,又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生態綠化:綠滿山川扮靚美麗鄉村
春日的祖厲河畔,新栽的樹苗迎風挺立,造林工人揮鍬培土、澆水養護,一派繁忙景象。會寧縣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推進祖厲河生態廊道建設,通過“拆危補綠、見縫插綠”行動,打造“開窗見綠、移步換景”的美麗鄉村。河畔鎮副鎮長曾朝德介紹:“國道247線沿線整治後,以綠擠臟、以綠治亂,環境煥然一新。”僅2025年春季,全縣新增綠化面積超8000平方米,修剪行道樹800棵,綠色長廊與産業路建設同步推進。
環境整治的成效不僅體現在生態效益上,更激發了村民自治熱情。頭寨子鎮的黨員幹部與志願者組成清潔隊,每日清掃巷道、清運垃圾。“過去垃圾遍地,現在連孩子都知道要扔進垃圾桶。”村民盧鵬強自豪地説。通過“五清一改”行動,會寧縣農村人居環境實現“顏值”“氣質”雙提升,為文旅發展埋下伏筆。
文旅賦能:美麗鄉村催生“詩與遠方”
四月芳菲,會寧的文旅融合正悄然升溫。在草灘鎮孔寨村,村民陳進文在房前屋後種滿花卉,庭院變身“微花園”,吸引游客駐足拍照。依託生態資源與紅色文化,會寧縣探索“農業+旅游”模式,打造集觀光、採摘、研學於一體的鄉村旅游線路。
祖厲河生態廊道不僅是一條綠色屏障,更成為市民休閒打卡地。漫步其間,水清岸綠、鳥語花香,農耕文化展示區與生態景觀相映成趣。與此同時,會寧縣深挖“會師聖地”紅色底蘊,將紅色教育與田園體驗結合,推出“春耕研學”“紅色民宿”等特色項目,文旅産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四月的會寧,是播種希望的季節,也是擘畫藍圖的起點。從高標準農田到智慧農機,從生態廊道到文旅融合,會寧縣以“農業優先”夯實根基,以“文旅賦能”拓寬路徑,正朝着“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奮力前行。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每一粒種子都承載着豐收的期待,每一抹新綠都昭示着振興的希望。(姚鵬飛 竇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