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正寧大地,無人農機轟鳴聲響徹田野,田間課堂培訓熱火朝天,大豆玉米複合種植技術逐步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點上開花……
今年以來,正寧縣通過政策精準扶持、技術服務下沉、數字科技賦能的創新實踐,推動農業生産現代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政策惠農 激發內生動力
為服務好春季農業生産,正寧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積極銜接落實農機購置補貼項目,今年第一批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69.424萬元已通過惠農系統發放,補貼農機具224&(套),受益農戶147戶,&&激勵辦法,聚焦肉牛、蘋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産業,通過資金扶持、技術賦能、機制創新,全力破解農業産業“小散弱”難題,探索農民增收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縣上通過‘政策入戶大宣講’,配套金融信貸‘綠色通道’,確保政策紅利直達田間地頭,同時,還創新推出‘春耕貸’産品,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設立3億元專項信貸資金,用於支持種子、化肥、地膜、農機具購置以及農田水利、蔬菜大棚建設,通過‘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精準對接,滿足群眾的農業生産需求。”正寧縣農業農村産業化中心主任張建文説。
技術護航 凝聚保障合力
日前,在正寧縣西坡鎮石家灣子村,正寧縣農技中心技術人員白祎傑為農民講解大豆玉米複合種植技術與操作規範,針對農民關心的品種選擇、種植方式等問題,為他們逐一解答。“以前玉米和大豆分開種,産量上不去,現在學會了複合種植,1畝地能多收幾百斤。”參加培訓的村民説。
今年,正寧縣在西坡鎮石家灣子村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落實複合種植面積1000畝,農業部門下派百名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重點圍繞頂凌覆膜、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等內容開展集中培訓指導。“我們計劃在全縣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2000畝,我們將結合地膜科學化使用、耕地質量提升、綠色防控、一噴多促等措施,提升糧食單産,實現糧食豐産、群眾增收。”正寧縣農技中心主任任傑説。
走進正寧縣山河鎮蔡峪村的蘑菇大棚,一簇簇平菇長勢喜人,村民穿梭在菌棒間忙着採摘。據悉,蔡峪村蘑菇種植基地的16萬棒頭茬平菇已搶“鮮”上市,總産量預計將突破240噸。
菌菇産業的蓬勃發展,是正寧縣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正寧縣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種、養、菌“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打造了周家鎮西莊村、永正鎮王溝圈村、山河鎮蔡峪村、湫頭鎮茍仁村等食用菌生産基地6處1000余畝,壯大了基地規模。同時,堅持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建設、企業農戶政府一體發力、政策科技資金一體支撐,推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整合資源,建設標準化種植大棚,引進先進技術,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能。
科技賦能 提升發展能力
正寧縣以科技賦能為核心,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無人駕駛覆膜機搭載北斗系統,實現了直線上的無人化覆膜作業。設施蔬菜産業園的智能化育苗大棚內,一排排嫩綠的蔬菜種苗整齊排列,工人們忙着對種苗進行水肥管理,這裡培育的40余萬株優質種苗即將出圃,為周邊群眾提供優質蔬菜種苗。
正寧縣大力推廣蔬菜機械化、集約化育苗技術,提升蔬菜育苗的規模、質量和生産效益,為設施蔬菜及大田蔬菜産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種苗保障,推動蔬菜産業發展。
同時,正寧縣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引進推廣矮砧密植、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蘋果實用栽培技術。“以前種植管理靠經驗,現在用智能數據説話。”正寧縣榆林子鎮果農楊寧寧通過參加“骨幹培訓”,掌握了矮砧密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果園用工成本減少40%,優果率提高30%。
針對老果園品種單一、效益低下的難題,正寧縣積極推廣瑞陽、瑞雪等優質蘋果品種,形成了以晚熟紅富士主導,瑞雪、瑞陽等新品種為補充的多元化蘋果種植格局,果農收益顯著提高,畝均産值由8000元提升至1.2萬元。(通訊員 張天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