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大地勁吹文明新風,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門市柳河鎮,正以村規民約這支“點睛之筆”,繪就一幅和美鄉村的生動畫卷,奏響新時代鄉村治理的動人樂章。
柳河鎮的村規民約不是文件櫃裏的“裝飾品”,而是帶着泥土芬芳的“活教材”。各村黨組織巧用“量體裁衣”工作法,將反邪禁毒的“防護盾”、公益事業的“同心結”、孝老愛親的“傳家寶”、移風易俗的“節儉令”等百姓關切,編織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經、順口溜。紅旗村把“喜事新辦不攀比”編成快板傳唱,官莊子村用剪紙藝術展現“孝道傳家”圖景,這種讓村民當編劇、唱主角的創制方式,使村規民約真正成為群眾心裏的“鄉土憲法”。

在監督落實上,柳河鎮構建起“三維監督網絡”:村務監督委員會架起“高清探頭”,對重大事項實行“陽光晾曬”;黨員幹部組成先鋒示範崗,在環境整治、矛盾調解中亮身份作表率;網格員化身“流動哨兵”,將監督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當村民老張在自家院墻外亂堆柴火時,不僅收到“文明提示卡”,還在村口大屏的“文明放大鏡”欄目亮相。這種剛柔並濟的監督,既守住制度紅線,更溫暖了百姓心田。

漫步今日柳河,處處可見“文明擂&賽”的精彩。每月更新的文明紅黑榜上,助人為樂、庭院美化都能兌換農資獎勵;“星級文明戶”門前的金穗標識,訴説着一個個孝親敬老的暖心故事;“宜美家庭”創意大賽中,廢舊農具變身景觀小品,演繹着鄉村美學的華麗轉身。
從貼在墻上的條文到融入血脈的自覺,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柳河鎮的實踐證明,當村規民約真正扎根鄉土、浸潤民心,就能激活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讓文明鄉風如祁連雪水般滋養每個村莊。這樣的治理創新,不僅為河西走廊增添了新時代的注腳,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吳亞飛 張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