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西峰區在推動農文旅融合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實踐,以非遺文化為核心,輻射旅游、研學、美食等多領域,打造出了一條“非遺+”多元化發展新路徑,實現了非遺資源的活化利用和傳承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

西峰區的非遺“萌蛇”火熱“出圈”。(資料圖) 慶陽融媒記者 盤小美 攝
“非遺+旅游”,讓農文旅有看頭。依託豐富的旅游資源,西峰區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村落民宅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將非遺元素融入鄉村旅游建設中,打造了顯勝鄉毛寺村等一批獨具特色的“省級美麗鄉村”、市級“和美鄉村”、2A級以上景區和3條精品旅游線路。其中,鳳凰垣舍精品民宿被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2022甘肅十大最美民宿,毛寺村龍棲谷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非遺+展演”,讓農文旅有玩頭。每逢節慶,西峰區便成為非遺文化展示的大舞&,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非遺進景區、戲曲進校園等活動輪番上演,嗩吶、荷花舞、戲曲等傳統技藝以鮮活的形式呈現給大眾。在慶陽市第五屆“金針花”文旅商品創意大賽上,西峰區的作品獨佔鰲頭,46件作品獲獎,其中金花獎3個、銀花獎7個、銅花獎16個、優秀獎20個,獲獎作品位居全市第一。據了解,西峰區每年在城鄉、社區和廣場開展各類非遺展演、展示活動近百場(次),累計參與群眾約30萬人次。
“非遺+研學”,讓農文旅有説頭。西峰區推出的“沉浸式”研學模式,讓非遺文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歷史記憶,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體驗。年輕一代在參與中傳承,在體驗中感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活力。位於肖金鎮桃隱莊園的甘肅樹人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組織開展非遺研學活動,讓學生親手製作香包、剪紙、面塑,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知覺全方位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非遺+宣傳”,讓農文旅有噱頭。西峰區通過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中國旅游日、非遺宣傳日、國際禁毒日等宣傳活動,讓非遺文化在群眾的歡聲笑語中傳播開來。截至今年1月,西峰區共組織各類宣傳活動130場(次),參與群眾6萬餘人次。在各類宣傳推介活動中,非遺體驗項目、非遺旅游線路已經成為重要的展示內容,通過推介,西峰區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非遺+直播”,讓農文旅有賣頭。隨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直播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也成了非遺産品的重要銷售渠道。為積極落實西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政策,西峰區培養了87名主播,利用直播&&,將非遺文化展現給更廣泛的受眾,讓非遺文化與新的時代連接共振,讓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中迸發。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劉蘭芳等優秀非遺傳承人通過短視頻&&分享非遺技藝,讓更多人愛上傳統文化。非遺工坊、文化企業通過線上直播帶貨引來大量訂單,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為非遺傳播普及開闢了新路徑,讓非遺“活化石”煥發新活力。
“非遺+美食”,讓農文旅有“吃頭”。慶陽饸饹面、土暖鍋、洋芋卜拉、糜面饃饃、粘面等特色美食解鎖了“舌尖密碼”,讓人回味無窮;羊肉、饸饹面等美食,讓游客滿足味蕾上的享受……西峰區打造了集特色農特産品生産、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産業鏈,激發特色産業內生動力。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學習直播帶貨,將農家飯、土特産推向線上市場,實現了收入的持續增長。(慶陽融媒記者王華 通訊員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