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在玉門市民中心政務服務大廳,創業者何偉不到一小時便完成了企業開辦全套手續。這份“絲滑”體驗的背後,是玉門市以數字改革賦能政務服務的實踐縮影。“一件事”集成辦、一網通辦、“五減一容缺”改革、“標準地”改革、便民事項“跨域通辦”……玉門正通過“顆粒度”更細的改革,塑造這座城市營商環境的獨特基因。
“五減一容缺”政務服務的“速變密碼”
“過去建築設計圖紙變更要跑三四個部門、交十多份材料,現在市民中心一站式‘保姆級’服務,很快就完成辦理!”甘肅能新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員工王世福展示着變更後的圖紙。這場“五減一容缺”改革,如同給政務服務做了一場“瘦身手術”:209項證明事項被取消,891份材料退出歷史舞&,580項業務可“容缺辦理”,97%的事項實現“立等可取”。更讓企業和群眾驚喜的是“一件事一次辦”的創新——不動産登記與水電過戶聯動辦理,社保醫保跨省轉移“指尖完成”,121份重復材料化作雲上數據,辦事時限從“按日計”壓縮到“按小時算”。
信用賦能讓“門檻”成為“跳板”
在玉門,信用不僅是道德標尺,更是發展的“加速器”。個體經營者梁海鵬憑藉“信用承諾制”,零材料申領了食品小經營登記證;企業通過“信用審批”綠色通道,審批業務實現“即來即辦、秒批秒辦”比率達到90.7%。信用數據的魔力遠不止於此——18個政務事項嵌入“信用+”場景,3980份承諾書構建起“守信暢行、失信受限”的生態。隨着“雙隨機”監管以“信用分級”賦能,同一業態“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成為常態,企業對“突擊檢查”的焦慮,最終被“無事不擾”的安心所取代。
土地與項目的“精準聯姻”
在玉門市三大工業園區,6860畝的“標準地”正靜候36個項目入駐。這裡沒有冗長的審批拉鋸戰,有的只是“拿地即開工”的玉門速度——環境影響評價、施工圖審查等12項服務由政府“買單”,入園評估、區域評審等十大舉措為項目全程護航。而在“數字中樞”大屏上,土地資源與産業規劃數據實時碰撞,生成最優項目落地方案。2024年全市123個重點項目中,752項審批事項已辦結84%,企業從“跑部門”轉向“拼進度”。
從“一網通辦”到“信用快車”,從“標準地”供給到“數據聯姻”,玉門用改革破題、以數字作答,讓優化“營商環境”這個抽象概念,具象化為企業手中的一張證、群眾心頭的一份暖。(徐瑋、竇文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