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甘肅隴南:油橄欖的萬“種”風情 -新華網
首頁> 正文

新春走基層 | 甘肅隴南:油橄欖的萬“種”風情

2025-01-24 21:12:5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蘭州1月24日電(劉欣瑜、童張偉)油橄欖,本是産自地中海沿岸,如今這些小小的果實跨越山海,在中國西北大地落地生根並結出纍纍碩果。

  甘肅省隴南市被稱為“隴上江南”,境內有多個幹熱河谷地帶,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合油橄欖生長,是油橄欖引種栽培的“黃金地帶”。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推廣,隴南市油橄欖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油橄欖産區之一。

  在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收集了油橄欖品種、品係、優株及木犀欖屬近緣種等184份共2340株,已有104份種質陸續結果。

  圖為油橄欖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新華網發(童張偉 攝)

  這是在油橄欖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內拍攝的油橄欖種質資源圖譜。新華網發(童張偉 攝)

  這是在油橄欖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內拍攝的油橄欖樹木標本。新華網發(童張偉 攝)

  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文俊介紹,這裡保存的各類種質資源來自世界各地,有“豆果”“萊星”“科拉蒂”等國外品種,也有“鍾山”“雲雜”等自主研發品種。部分良種的鮮果産量和油的品質都優於其它,如今已是隴南的“當家品種”。

  圖為油橄欖試驗示範基地內的橄欖樹“鍾山”。新華網發(童張偉 攝)

  據了解,這裡保存的油橄欖種質資源信息在國家林木種質資源等平台對社會開放共享,與蘭州大學、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了種質遺傳多樣性、品種區域試驗、新種質創制等工作,為諸多科研機構成果的獲得提供了植物材料方面的保障。

  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表示,在隴南建設油橄欖種質資源庫,能夠積極推進油橄欖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新品種選育,通過建立種質資源庫,保存足夠豐富的種質資源篩選和組合,可為不同地區選育優良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實現良種區域化、優勢化,進而推進油橄欖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不斷增強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據了解,該庫自建庫以來承擔國家、省部級合作項目10余項,發掘篩選出優異資源17份,創新種質22份。通過國家級審定林木品種5個,制定林業行業標準1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論文50余篇,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為提高油橄欖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油橄欖育種和産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渾身是寶的油橄欖經過數十年種植推廣,早已成為了隴南當地的富民産業之一,油橄欖産業鏈也不斷延伸。在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持續推進油橄欖周邊産品研發,開發出了橄欖茶、橄欖保健品、橄欖護膚品等衍生産品。

  圖為油橄欖果渣酵素。新華網發(童張偉 攝)

  目前,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隴南市武都區建有油橄欖試驗示範基地1300畝,專家們在這裡做種植加工、良種選育、定向培育和種質創新。

  圖為油橄欖試驗示範基地全貌。(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供圖)

  圖為工作人員在進行油橄欖標本檢測。新華網發(童張偉 攝)

  近年來,該中心還將表現好的品種大面積推廣給普通種植戶。武都區外納鎮周家山村村民周忠義所種植的油橄欖品種正是由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供。“這種樹苗,挂果快,結出來的果實也硬,出油率高,油質很好,村裏人看我種得好,也想要嘗試這個品種。”周忠義説。

  近日,在甘肅省科學技術廳、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等部門支持下,依託甘肅省林科院所建設的“油橄欖栽培和加工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全省36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脫穎而出並獲評“優秀”。(完)

【糾錯】 責任編輯:宋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