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月20日電(記者王博、何問、張睿)臘月的祁連山清冷靜謐。跟隨護林員,我們踩着河谷嶙峋的碎石,向大山更深處行進。
這是一條山洪開出的溝道,崎嶇難行,兩旁是陡峭的崖壁。石縫中的積雪和堅冰增加了攀爬的難度,我們小心地在大小石礫間尋找着合適的落腳點。然而,對於李洪虎和他的同事們來説,這不過是一條尋常的巡護路。
“有時會騎摩托車,有時也會跟牧民租馬。但很多地方還是要依靠步行。”李洪虎邊走邊説。這樣的路,他走了七年。
冬日中的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寺大隆自然保護站柳樹園資源管護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睿 攝
李洪虎是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寺大隆自然保護站柳樹園資源管護站的一名護林員。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轄區廣闊,分佈有22個自然保護站和144個資源管護站,1000多人在大山裏擔負着和李洪虎一樣的使命。
李洪虎所在的柳樹園資源管護站管護面積約2.4萬公頃,人均巡護面積近3500公頃。他們常常天不亮就得出發,以確保當天能夠返回。
護林員們正在日常巡護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背着通信設備和巡護裝備,沿途巡查林地、監測野生動物、關注森林草原防火、記錄巡護監測情況,都是李洪虎和同事們日常的工作。看似枯燥單調的日子,在他們筆下卻別有生趣。
“巡查途中發現岩羊,大約80隻,大小雌雄混群在山坡吃草……”“今天巡查時,有5隻小石雞跑過……”翻看李洪虎的巡護日記,除了火災隱患、捕獵採挖等風險排查情況的詳實記錄,更多的篇幅留給了野生動物。
李洪虎説,這幾年,野生動物的增多肉眼可見。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之後,野生動物種群快速恢復,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包括“旗艦物種”雪豹在內的野生動物頻頻現身。300多只的馬鹿和白唇鹿大種群、近百隻的藍馬雞種群、近千隻的岩羊大種群……曾被認為幾近絕跡的馬麝也重新出現在祁連山裏。這些變化,都被李洪虎和同事們捕捉、記錄。
“家族”日漸龐大的野生動物如今也成了守護者們“甜蜜的負擔”。隨着祁連山野生動物資源恢復,其分佈範圍和活動區域,漸與周邊農牧民生産生活“接壤”。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野生動植物管理科科長馬堆芳告訴記者,部分自然保護站監測到雪豹分佈的最低海拔為1960米,監測人員還發現了雪豹在河西走廊綠洲農田邊緣活動的情況。有護林員曾在巡護途中遭豺圍攻,近期有科研站點被棕熊破壞。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寺大隆自然保護站柳樹園資源管護站的工作人員正在記錄巡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比起野生動物,最讓李洪虎們擔心的還是火情。這幾年隨着人類活動擾動減少、植被恢復,牧草枯落物堆積疊加,可燃物載量逐年增多,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防火期,林區防火壓力明顯增加。
“幸好現在多了防火監控。”監控屏幕上,隨着鏡頭的轉動,李洪虎能夠調取防火視頻監控塔周邊的影像,過路的岩羊、探頭的旱獺都能清晰記錄。李洪虎説,如今森林草原防火視頻監控塔遍佈保護區的重點火險區,一旦發生火情都能及時掌握,聯動處置。
再過幾天,李洪虎就要迎來在祁連山度過的第四個春節。他説,這座山,他們會一直守護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