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甘肅兩會】高質量發展答卷:隴南篇-新華網
首頁> 正文

【聚焦2025甘肅兩會】高質量發展答卷:隴南篇

2025-01-19 09:59:2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2024年隴南市全面深化改革成就回眸

  武都區角弓鎮2024年水稻迎來了大豐收。

  隴南市雄偉萬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循環生態新材料項目引領“綠色發展”新方向。

  金徽礦業堅持生態優先理念,打造綠色礦山樣板。

  成縣陳院鎮梁樓村入選全國和美鄉村百佳範例。

  武都區吉石壩物流園區以東盛物流園區為依託,以建設百億産業園區為目標,着力打造集家居建材、五金機電、小百貨、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綜合配套於一體的現代商貿物流集散中心。本版圖片均由冉創昌攝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過去一年,隴南市深入落實“四抓四提”重點舉措,接續推進“十大行動”,不斷開創“三城五地”建設新局面,謀劃推出一批靶向破解難題的自主性改革,有效破除了一批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快了建設“産業興旺、創新開放、協調發展、綠色生態、和諧幸福”新隴南的步伐。

  在高質量發展中彰顯改革力量

  隴南,始終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激活力。

  2024年以來,隴南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産力,着力構建體現隴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深化落實鏈長制,集中優勢資源建設14條重點産業鏈,始終加強機制創新,堅定不移大抓産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大抓生態,形成配套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的全産業鏈發展新格局。

  立足特色山地農業提質增效——全面推動特色産業“擴量、提質、延鏈、增效”,引進培育一批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全年新改擴建規模化養殖場118個,發展農業龍頭企業26家、家庭農場592戶,特色産業綜合産值預計達到350億元以上。

  地域優勢工業提級轉型——雄偉萬利循環生態新材料、紫金礦業金山金礦、寶徽鋅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建成投産,紅川酒業實現新廠釀新酒,徽縣榮獲“世界美酒特色産區·中國秦嶺南麓白酒之鄉”稱號;康縣、宕昌工業集中區甘肅中和道茶葉加工、康牧中草藥飼料循環利用等項目建成投産,武都吉石壩商貿物流園區交易額突破100億元。

  文旅康養産業提檔升級——堅定不移構建“大景區+全域鄉村游”發展格局,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産業。武都裕河景區、五馬童話小鎮、禮縣祁山三國文化産業園投入運營,西和雲華山景區、兩當張果老養生文化景區被認定為4A級景區,全市累計接待游客4567.7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0.4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48%、38.91%。

  新興數字産業提速崛起——全市上雲上平台企業數量達到125家,新增海關備案跨境電商企業10家。

  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産力——以實施強科技行動為抓手,聚焦優勢特色産業,以特色增質效,以創新求突破,全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47%,同比增長10.33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0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3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0家。

  堅持大抓項目——不斷深化開放合作,充分激發發展活力。持續開展攻堅行動,謀劃實施5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176個,完成投資426.7億元、同比增長6.5%,武九高速隴南段建成通車,“三江一水”河道生態治理等項目建成投用。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開展營商環境“三問三評三比”活動,積極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投訴監督中心”工作品牌;深入推進市場主體“五轉”工程,全市凈增經營主體5608戶、“個轉企”524戶。全年舉辦甘川經貿合作發展交流對接會等重大招商活動,簽約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16個、億元以上項目107個,引進上海電力等500強企業項目4個,全市新簽約資金600.3億元、實現省外到位資金560.9億元,分別增長35.6%、59.1%。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着力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三江一水”流域生態廊道、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創建多類型“兩山”基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人工造林15.68萬畝,義務植樹1023萬株,建成綠色長廊363.5公里。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居全省第一,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土壤環境風險安全可控。康縣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縣、徽縣、金徽礦業、官鵝溝大景區被命名為首批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兩山”基地創建數量、類型均居全省第一。隴南市榮獲“2024美麗中國建設實踐創優城市”。

  在打造高品質生活中凸顯改革擔當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隴南全面深化改革,始終把增進群眾福祉、保障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破解什麼、推進什麼。

  過去一年,隴南聚焦民之所需所盼所憂,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讓更多群眾分享改革紅利、共享高品質生活。

  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隴南師專成功升本,結束了隴南沒有本科院校的歷史;全市新增城鎮學位5273個,普通高考本科錄取率提升到60.54%。全年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96萬人次。

  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市公共衞生應急中心部分區域投入試運行,建成縣級綜合醫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41個,22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43萬人,輸轉富餘勞動力67.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87.54億元。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4.28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就業補助資金2.18億元,“武都油橄欖農藝工”獲評省級勞務品牌。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補助資金12.85億元;全市新增家庭養老床位3103張,受到民政部通報表揚;建成武都區殯儀館、兩當縣殯儀服務中心。建成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5個、村級互助幸福院40個,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項目受到民政部通報表揚。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穩步提升,醫保參保率連續3年達到97%以上。

  愛心工程有序推進——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建設,紮實推進“橄欖花開·愛心媽媽”結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行動。全市3.68萬名黨員幹部結對關愛3.81萬人,共幫助解決困難2.39萬個,幫辦實事3.39萬件;創新開展“橄欖花開·愛心媽媽”行動,全市2.03萬名“愛心媽媽”與2.7萬名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結對,開展結對關愛活動1.48萬次。“隴南救助通”上線運行,全年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補助資金14.1億元,29.29萬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聚焦“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推動農業增産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恢復耕地12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2萬畝,排查整治撂荒地8900畝。糧食生産穩定增長,種植面積358.12萬畝,總産量達到94.84萬噸。用好“一鍵報貧”系統,監測對象累計達到2.81萬戶11.03萬人,1.89萬戶7.31萬人風險穩定消除,風險消除率為67.2%。

  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示範行動——建成省級和美鄉村12個,數量居全省第一。創建鄉村建設示範村101個、人居環境整治達標村1083個、和美家庭示範戶11630戶。全域開展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治理,創建“九美三規範”達標區域278個、清潔村莊361個,常住農戶衞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7%。康縣列入全國“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縣,文縣列入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成縣陳院鎮梁樓村入選全國和美鄉村百佳範例。

  在高水平治理中激發改革活力

  2024年,隴南着力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縱深推進主動創安、主動創穩,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落實應急搶險救援機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理能力,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隴南。

  聚焦基層治理促提升——持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擴大隴南民事直説“1234”工作法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品牌效應。通過搭建基層黨組織、幹部和群眾共同説事、議事、辦事的平台,在推動政策落地、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密切幹群關係、倡樹文明新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政策宣傳更加到位,群眾對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度顯著提高;民情民意收集更加全面,為精準施策提供了有力支撐;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更加及時有效,維護了基層社會穩定;幹群關係更加密切,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文明新風深入人心,促進了鄉村社會和諧進步。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超過21萬條,辦理事項超過21萬件,化解矛盾糾紛超過4.87萬件,“1234”工作法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被評為2024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創新創優典型案例。

  聚焦主動創穩顯擔當——深入排查調處矛盾糾紛,積極化解信訪積案,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鬥爭,全市信訪總量大幅下降,刑事發案、治安案件、命案發案、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案件分別下降35.5%、9.9%、33.3%、31.9%。配備駐村輔警2429人,選聘“雙協員”3160人、義警2840人。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11個、省級170個,省級依法治校示範校41所。未成年人專門矯治教育學校建成投運。

  聚焦安全生産強治理——全面排查整治消防、礦山、燃氣等領域風險隱患,高效應對森林草原火情,啟動安全生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全市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産安全事故,安全生産態勢總體平穩。面對“7·22”暴洪災害,市委帶領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爭分奪秒轉移避險,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全力以赴搶通保暢,災區群眾生産生活迅速恢復,災後恢復重建全面展開。

  群眾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一項項改革舉措、一個個改革成果,順應民意、貼近民生,強了信心、聚了人心、暖了民心。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隴南市廣大幹部群眾將繼續埋頭苦幹、篤行不怠,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隴南篇章而努力奮鬥。(王煜宇)

【糾錯】 責任編輯:王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