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種下綠色防沙“長龍” 築起生態保護“長城”
金塔治理荒漠70餘年書寫“大漠風流”
勾出沙槽、鋪上稻草、再用力踩實,一番流程化操作下來,平鋪稻草一排排“站立”成行,形成一方方生態“花盆”,再漸次累進形成大片規模,無垠沙漠仿佛紮起無數個“羊角小辮”,慢慢換了容顏……歲尾年初,隆冬時節,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鎮永豐村一處沙漠地段內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帶隊的金塔縣森林資源工作站工程師李永華説,趁着農戶冬閒、天氣晴好,抓緊壓沙,照着目前進展,今年底有望全面完成金塔縣綠洲內比較嚴重的荒漠化治理及防沙治沙工程任務,“再在這些方格‘花盆’裏間隔性種上沙生植物,等成活後,與草方格一起築起金塔縣的生態護甲‘長城’。”
金塔縣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之間,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境內以白水泉、明沙窩、東沙窩、巴丹吉林沙漠前端為主的四大沙係全長近160公里,荒漠化面積1816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64%。乾旱缺水,風大沙多,植被稀少,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佈廣,治理任務重。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金塔人民就開始代代接力,防沙治沙。1978年,得益於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政策、資金、技術支持,金塔縣加大治理力度,根據縣域實際情況,梳理出45個風沙口,這些風沙口以沙化嚴重、影響耕地、在村莊邊緣為共同特性,其中金塔五星、古城舊寺墩、鼎新夾墩灣、鴛鴦池解放村等為18個重點風沙口。
“以前,風沙嚴重的地方,村民春季無法耕種,村莊房屋時有掩埋,人民群眾賴以生産的水源地——解放村水庫庫容也逐年減少。”李永華告訴記者,70餘年來,隨着從未間斷的防沙治沙“接力賽”,金塔縣境內一點點“綠進沙退”,特別是解放村水庫進沙量逐年減少,水庫庫容量不斷增大,有效減輕了漫漫黃沙對群眾生産生活的不利影響。剛剛過去的2024年,僅金塔縣自然資源局實施的“三北”防護林工程治沙項目就達1萬畝,各鄉鎮組織群眾又自發壓沙3000畝,經過多年持續治理,截至2024年年底,18個重點風沙口已有16個風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全縣林地面積達158.1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27%,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20多年保持了“雙縮減”,以喜人成效書寫“大漠風流”。
“綠鎖流沙”奇蹟背後,治沙模式也更新迭代。“為節省成本,提高治沙效果,我們先在縣城邊緣地帶做先行試驗,再總結推廣。”李永華介紹道,一種治沙模式一般需要兩三年試驗。先期的黏土壓沙、礫石壓沙,可就地取材、效果良好,但條件不具備普遍性。後期引進的HDPE尼龍網格壓沙、尼龍網袋壓沙,效果不錯,但成本高。多年總結對比下來,如今採用的稻草方格壓沙,每畝治沙費用約1900元,成本低、效果好;同時引進無人機運輸、履帶式機械壓沙等先進科技,省時、省力、省錢、高效,再套種紅柳、梭梭、花棒等耐旱性沙生植物,便逐步形成“綠帶鎖黃龍”的壯觀景象。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