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 | 甘肅天水:一群人 一方林 一片綠-新華網
首頁> 正文

圖片故事 | 甘肅天水:一群人 一方林 一片綠

2024-12-21 12:16:17
來源:新華網

   郝永全(右)和李亞飛互相配合做樹木測量和記錄。冬日,山林裏的氣溫接近0°C,但忙碌的師徒倆早已是滿頭大汗。

  冬日的清晨,朝陽初升,雲霧散開,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觀音林場裏沉寂的群山漸漸甦醒。樹影婆娑間,三三兩兩穿梭其間的紅馬甲格外顯眼。他們是這裡的護林員,一大早就鑽進茫茫林海,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郝永全(後)和李亞飛相互攙扶走在山林裏的獨木橋上。

  郝永全(右)和李亞飛走在進山巡護的路上。

  58歲的護林員郝永全陪伴這片森林已經整整37年。這個年紀本可以“坐等”退休了,可他放不下用半生光陰守護的這片林子。他説,“不進林子看看,心裏不踏實。”

 郝永全(左)和李亞飛行至溪流邊停下來,用望遠鏡觀察森林防火情況。

  臨近中午時分,郝永全(左)和李亞飛在工棚內煮麵條。

 這是在林子裏為臨時歇腳而搭建的工棚,護林員在工棚內就餐。

 巡山時順路採摘的野蘑菇給林區簡單的飯菜增添了“鮮味”。

  山路崎嶇,雜草叢生,巡山護林全靠兩條腿。累了,就坐在石頭上休息片刻;渴了,就找一處山泉水解渴。在外人看來,這是個“苦差事”,可郝永全樂此不疲。他説:“看著小樹一天天成材,山坡越來越綠,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李亞飛是郝永全的徒弟,今年38歲。作為“林三代”,他從小聽着爺爺和父親的巡林故事長大,對林子裏的一切並不陌生。21歲時,他從父親的手中接過護林“接力棒”。父親傳給他的,除了護林“三件寶”——柴刀、卷尺和望遠鏡外,還有一句話:“認真幹,一定把山守好,把林子管好。”

  擇一事,愛一生。李亞飛立志要像父輩一樣呵護好這片綠。“過去條件那麼艱苦,老一輩林場人都能堅守下來。作為第三代林場人,更有責任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李亞飛説。

  郝永全(右前)和李亞飛入戶進行防火宣傳。

  按時巡山、走訪宣傳、森林防火……這些都是護林員的日常工作,而“巡山護林”是核心。在別人眼裏,這份工作好像是在“游山玩水”,其實不然,“巡山”可不是隨便走走那麼簡單。在沒有路的大山裏,爬坡過溝,吃力費勁;毒蟲野獸,暗藏危險;“護林”,要防火,也要防盜採盜伐,還要留意病蟲害……

  護林員坐在林區內的石頭上短暫休息交流。

  觀音林場內,護林員對退化林進行修復,清理枯枝、病枝,提升森林質量。

  借林發力,林下“掘金”。護林員用活林下空間種植各種中藥材,實現生態經濟雙盈利。

  護林員步伐堅定,用足跡丈量小隴山的山山水水。

  踏雪巡山,護林員的“紅色”身影是山林中最美的風景(無人機照片)。

  觀音林場地處天水市麥積區黨川鎮,是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管轄的21個國有林場之一。小隴山,位於秦嶺山脈西端,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兼有我國南北氣候特點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區,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有着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這顆鑲嵌在隴東南的“綠色明珠”,猶如一道綠色長城,在祖國大西北築起了一道綿延數百公里,縱橫8300平方公里的生態安全屏障。

  遠山巡護無法當天返回管理站時,護林員就住在林區的工棚裏。他們藉&燭光將當天的巡護情況記錄下來,再計劃一下第二天的行程。

  圖為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觀音林場麻松頭森林管理所(無人機照片)。

  寒來暑往,四季輪迴。一代又一代像郝永全、李亞飛一樣的護林員,日復一日地用腳步丈量着這片山林,用責任、奉獻和情懷守住這片綠。(編輯:劉欣瑜 圖片拍攝:周文濤、景春燕、張彬霞)

【糾錯】 責任編輯:宋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