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場高標準農田的觀摩之旅——甘肅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暨鹽鹼地治理現場會觀摩活動見聞
耕地、播種、施肥、平地、鋪膜……近日,在冬日暖陽下,一場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現場觀摩活動在金昌市拉開帷幕。來自甘肅省各地參與甘肅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暨鹽鹼地治理現場會的人員齊聚一堂,共同見證現代農業技術深度融入農田作業的壯麗場景。
踏入金昌市永昌縣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映入眼簾的是廣袤無垠、規劃整齊的田野。與傳統農田不同,這裡的土地經過了精細的平整與改良,田塊方整、溝渠相通、道路相連,仿佛一副巨大而規整的“棋盤”。
大型拖拉機牽引着精密播種機在田間勻速前行,播種機按照預設的參數,精準地將種子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深度和間距都控制得恰到好處。“這些智能化、自動化的農業機械,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和農事操作的精準度,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也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産的標準化水平。”金昌市永昌縣新城子鎮黨委書記張仁吉説。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永昌縣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覆蓋劉克莊、趙定莊、南灣、農林場等4個行政村,共建成高標準農田1.2萬畝,配套塘壩6座、蓄水總量25萬立方米,建設渠道113公里,田間道路26公里,農田防護林220畝,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種植模式。
目前,永昌縣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探索推行“高標準農田+土地流轉”“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規模經營”“高標準農田+鞏固成果”等模式。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小麥、玉米、馬鈴薯單産分別提高17.7%、11.9%、15.4%,達到了少用水、多種地、提單産、促增收的效果。
距離金昌市城東10公里處的觀摩點,是永昌縣高標準農田助力農業新技術發展示範區。示範區積極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努力實現“糧田”變“良田”、“良田”變“糧倉”。
近三年,示範區糧食産量分別達36.7萬噸、37.5萬噸、38.7萬噸。“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示範區以‘小變大、保面積’的做法,將地塊數量由70萬塊變成了5萬塊,凈增耕地6萬畝;全面推廣良種、良機、良法等生産要素,畝均節省種子10%、增産20%、減肥30%、節水35%、省工50%以上,帶動群眾畝均增收近400元……”現場解説人員説出了驕人成績。
觀摩人員來到金昌市金川區寧遠堡鎮白家嘴村,高標準農田智慧灌溉示範基地展示了數字化、智慧化、實用化的智慧灌溉場景。示範基地利用1200畝高標準農田,通過智慧灌溉“一中心、四系統”,集成推廣全生育期精準調控技術,以科技賦能建設智慧化高標準農田,實現了同水源、多農戶、多作物混合種植條件下的智慧節水灌溉。
“按需求精準灌水、按用戶精準配水、按作物精準控水。”現場解説員介紹,據統計,應用智慧化灌溉技術後,小麥畝均産量545公斤,畝均用水量352.86立方米,較大水漫灌節水45%至60%,較常規節水灌溉節水15.9%;玉米畝均産量1080公斤,畝均用水量388.3立方米,較大水漫灌節水35%至40%,較常規節水灌溉節水11.1%;辣椒畝均産量2500公斤,畝均用水量384.8立方米,較常規節水灌溉節水8.4%。
農田“高標準”、穩糧“有底氣”。現場觀摩的甘肅省各市州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紛紛&&,此次觀摩,猶如一場深入現代農業核心區域的探秘之旅,讓大家目睹了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感受到了新時代農田的蓬勃生機與無限潛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