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公路,見證歲月變遷
兩重畫卷,展現時代風貌
省道215線
猶如一條靈動的絲帶
從歷史的長河中蜿蜒而來
連接起無數夢想與希望
從“無名”到“有名”
省道215線北起甘蒙交界南泉南山,途經金塔縣、嘉峪關市、玉門市、肅南縣,南至甘青交界二指哈拉達坂,穿越戈壁、城市、河流、山川。它不僅是甘肅省與青海省緊密相連的一條重要通道,更是酒鋼集團公司鏡鐵山礦唯一的公路運輸命脈。
省道215線由不同時期修建的三條公路共同組成:民眾公路、鏡鐵山公路、二指哈拉公路。其中,民眾公路竣工於1942年,是原省道215線K0+000-K25+600的雛形,為後續省道215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鏡鐵山公路於1955至1966年間經歷了不斷修建和整修,最終重新煥發生機,為省道215線後續的貫通做好了準備;二指哈拉公路竣工於1971年,從嘉峪關冰溝出發,沿着北大河、朱龍河,途經鏡鐵山、二指哈拉山口進入青海境內,全長109公里,與鏡鐵山公路緊密相連,為省道215線的全線貫通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0年,這條串聯起散落在祁連山上的時代腳印的公路,正式被編號為省道215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
再蛻變
崢嶸歲月裏的公路人智慧
一把掃帚,一把鐵鍬......回首往昔,公路人使用這些簡易的工具,清掃路面的灰塵,修補路邊的溝壑,默默守護着公路沿線的每一寸土地。直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拖拉機、刮路車等裝備開始進入養護領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養護效率,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如今,清掃車、壓路機、智能道路檢測設備等的應用,使得公路養護更加專業化、高效化和科學化。
除了養護設備的日新月異,曾經的公路站——“道班”也迎來了新發展。省道215線的13個道班,大多隱匿於祁連山深處,環境艱苦,條件簡陋。近年來,嘉峪關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積極推動“四化”建設,養護機械化、管理規範化、庭院園林化、住房公寓化,既改善了一線職工的養護生産生活條件,還為過往司乘人員、周邊居民提供了諸多便利和優質服務。曾經簡陋的道班,如今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破繭時
公路人綻放璀璨光芒
在公路建設與養護的漫長征程中,每一次變革與進步都凝聚着公路人的智慧與擔當。嘉峪關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在省道215線實施各類養護工程20余項,尤其近兩年,在吊大坂至鏡鐵山養管站路段實施“基層冷再生+E碎封”預防性養護工程2.26萬平方米,油路修補4676平方米,成功改善該路段的路面狀況,有效緩解坡陡彎急的問題,路面砂化現象基本消除。這一系列的成果,是技術創新的體現,更是公路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沿着省道215線行駛,瑪尼石堆靜靜地佇立在道路一旁,仿佛在訴説公路人在這條路上的往事。加之祁連山夏季氣溫宜人,吸引了數不勝數的游客前來觀光打卡,這裡已然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熱門旅游打卡地。
公路人的辛勤付出,讓公路舊貌換新顏。省道215線恰似破繭而出的彩蝶,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展現出全新的魅力與活力!(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