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位於祁連山北麓的山丹縣陳戶鎮寺溝村西藍花種植基地裏,前來務工的村民三五成群,採摘、裝筐、運輸,一派繁忙景象。
陳戶鎮通過成立高原夏菜産業片區黨委,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蔬菜種植,帶動周邊1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共建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20萬元。
這是山丹縣推行“黨建+産業”組織振興模式的生動縮影。去年以來,山丹縣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鄉村産業發展全過程,推動組織建在鏈上、人才聚在鏈上、服務融在鏈上、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在鏈上、示範帶動群眾致富在鏈上。
建強“黨建鏈” 凝聚發展合力
“以前各村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村內資源有限、産業不成規模、市場競爭力弱。”談及以前的發展經歷,陳戶鎮岸頭村黨支部書記徐盛林感慨地説。
為了打破鄉村産業發展“各自為戰”的局面,當地採取“職能部門+龍頭企業+合作社+村”等聯建模式,跨行業、跨地域組建職能部門牽引型、龍頭企業帶動型、屬地黨委整合型等産業鏈黨委5個,推行需求、資源、工作“三張清單”工作法,推動産業鏈上下游、左右岸、産學研深度融合。
“今年公司牽頭鏈結5個村、4家企業(合作社)成立蘆筍産業片區黨委,根據發展目標徵集‘需求清單’,成員單位結合職能優勢開列‘資源清單’,通過精準匹配形成‘工作清單’,推動科技、金融等要素協同發力,讓鏈上各類主體由‘簡單相加’變為‘深度相融’。”山丹縣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蘭永強介紹道。
抓實“人才鏈” 激活發展動能
生産車間廠房裏,産業工人熟練操控機械進行作業;實驗室內,研發團隊潛心研究;培訓課堂上,青年人才在實訓中提升技能水平……
人才聚,企業興,産業旺。山丹縣分領域編制急需緊缺人才目錄,柔性引進産業人才72名,建成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站,建強産業專家服務團,選派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通過項目合作、顧問諮詢,解決品種選育、技術研發等“卡脖子”難題30余項。
同時,整合鏈上成員單位優勢資源,搭建“校企合作”&&,促成絲路盛豐、天澤農牧等重點企業與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係,通過“鏈上企業出題、科研院所破題”,有效解決了産業發展技術難題和科技成果轉化需求。
布局“産業鏈” 繪就發展新畫卷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基礎。
山丹縣堅持以産業鏈驅動致富鏈,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組織鏈上企業與農戶簽訂産銷協議,建成“零工驛站”8個,提供就業指導、崗位推薦、求職登記等服務,引導4000余名群眾務工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多元。
不僅要讓農民群眾富起來,更要讓村級集體經濟壯起來。山丹縣堅持“一鎮一業、一村一策”發展路徑,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19家,輻射帶動42個地域相鄰、産業相近的村採取土地租賃、合作種植等方式發展特色産業,村均增收5萬元以上。
從縣城一路向南,來到位於李橋鄉的高廟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産業園,游人如織。大家欣賞鄉村美景,體驗特色民宿,品嘗美食“罐罐席”……
高廟村是游客前往山丹馬場和焉支山的必經之地。“我們組建農文旅融合産業鏈黨委,依託區位優勢和自然風光資源,通過建設農文旅項目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飲,讓游客走進來、留下來,帶動110多戶群眾增收致富。”高廟村黨總支書記史義民説。(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侯洪建 通訊員 朱芳源)